得中原者得天下。
經濟腹地廣闊,交通四通八達,河南省會城市鄭州,成為各大茶葉品牌入駐中原市場,連接世界的一塊跳板。
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鄭州的商貿物流業是一片生機勃發的景象。南來北往的貨品在此匯集,簡易又熱鬧的攤位上傳來的陣陣叫賣聲,時刻都在訴說著追逐財富與夢想的故事。
彼時的茶葉還被稱為農副產品,賣茶的小販往往要靠步行、靠踩自行車到各大賓館、飯店或到農貿市場上,擺攤兜售茶葉。這一時期,普羅大眾很少去買茶葉,單位發的“降溫茶”才是他們的心頭好。
新世紀以來,南方茶商紛紛北上“開疆擴土”,搶占市場。鄭州專業的茶葉批發市場也顯現雛形,鐵觀音、普洱茶等外地茶葉先后成為中原飲茶人口中時髦的代名詞。
全國各地的名茶你追我趕、相繼入駐鄭州市場。中原茶市上再也不是茉莉花茶、信陽毛尖兩相爭艷的場面,而是呈現出“百花齊放”、不同品類的茶葉同臺競技的格局。
一發而不可收,鄭州的茶葉專業市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高峰時期茶葉市場的數量竟有三十多個,中原茶葉市場的繁榮可見一斑。
如今,無論本地茶葉品牌還是外地茶葉品牌,在中原大地上都能找到適合其生存的土壤。中原市場上以文新茶葉、藍天等為代表本土品牌發展勢頭正猛,而八馬、中茶、大益、品品香、竹葉青、獅峰、白沙溪等國內品牌也不甘示弱,一個個“跑馬圈地”,構建自身“護城河”。
毫不夸張地說,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品牌會放棄河南市場。茶葉品牌落子鄭州,紛紛安營扎寨,設置區域運營中心和茶倉。
為何是鄭州
首先,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原文化底蘊豐厚。
傳說當年達摩在少林寺后山禪定時采食的樹葉,便是后世所說的茶;一生嗜茶如命的河南濟源人盧仝,在“七碗茶詩”中寫出了“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的人生豁達境界。
“九州腹地,十省通衢。”鄭州地理位置優越,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作為中部地區開放高地,在暢通國際大通道與連接國內大動脈的結合,
有業內人士表示,除了設置運營中心,不少茶企已經“不動聲色”地在鄭州建設茶倉,這其中,除了鄭州輻射范圍廣,物流時效性高,還在于相對便宜的租金和較為干燥的氣候,能為南方茶企節約不少“真金白銀”。
當下,隨著大眾化、多元化消費的崛起,作為人口大省的河南,茶葉消費市場自然潛力巨大。而中原人慣有的包容性,又能接納不同飲茶文化和各種品類的茶葉的進入。
一頭連接我國南方茶葉主產區,一頭連接廣大北方主銷區,作為茶葉貿易集散中心的鄭州,自然成為各大品牌茶企的必爭之地。
搶灘中原消費市場
茶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國內茶企又當如何快速入主鄭州,擁抱消費市場?
萬氏留香自從六七年前在鄭州開第一家以來,目前其公司發展的代理商已有58家之多。
“在河南做展會輻射面廣,甚至山西、武漢、湖北等地的分銷商也會來逛展。”萬氏留香一河南運營商表示,除了選品和戰略的定位準確,每年參加在鄭州舉行的茶葉展會同樣帶來了諸多利好,第二十八屆鄭州全國商品交易會(簡稱鄭交會)還未開始,公司便早早預定了展位。
作為鄭交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屆展會茶文化展區將致力于全國茶產業鏈及供應鏈的整合推廣,抓住鄭州超級消費市場優勢,通過增加高端化、個性化、定制化、功能化的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以新供給引領新消費,構建供需平衡、產銷一體化的生態閉環和新消費體系,為國內外茶企搭建一個茶葉貿易、文化交流、商務合作的一站式平臺,助力中國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通過鄭交會,一些茶葉品牌能達成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交易。”深圳市華巨臣國際會展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王福鎰表示,對于原產地的參展商來說,參展有助于更好地發展招商,占領消費市場,對于本地經銷商來說,來參加展會則可以更快獲取當前國內最具流行趨勢的產品。
未來中原茶市又將走向何方?來鄭交會尋找最新行業“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