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路也太窄了,一到上下班都堵得厲害。”“這個小區的房子老舊得很,不僅看著難看,住著還不安全。”“這一片都是住宅區,連個公園都沒有,晚上找個地方散步都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和期望也越來越高,城市更新也變得迫切和重要起來。
自南陽城市更新提質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開展以來,南陽市宛城區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快、新、好”三字訣上下功夫,全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結構優化調整、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切實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競爭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
“快”字當頭,全力沖刺。宛城區城市更新服務中心主任白永浩說:“我們秉持‘起步便是沖刺,開局即是決戰’的理念,第一時間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城市更新提質工作安排部署,第一時間組織城市更新項目推介對接會,確定12個起步區優先推介,形成了‘片區更新招商’濃厚氛圍。”從3月19日與中鐵建對接,到6月30日注冊成立項目公司,該區僅用3個月實現央企合作實際落地,創造了片區更新項目簽約、落地第一速度;在中心醫院以西區域征遷中,短短10天全部完成230戶房屋征遷任務;在陳棚片區征遷中,臘月二十八1天實現起步區35戶全部簽約、4天全部拆除交付,創造了房屋征收“宛城新速度”;在光武路征遷中,大力發揚“三個不相信”的精神,搶天奪時,挑燈夜戰,持續簽訂征收協議 204戶,在全市率先引燃房屋拆遷“第一爆”,打響城市更新“第一拆”。
“新”字為要,靶向施策。城市更新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需要大量資金,面對融資難題,錢從哪兒來?“用未來的錢辦現在的事。”白永浩說,光武路建設路拓寬征遷涉及安置264戶,征遷11萬平方米,面對籌措安置資金11億的難題,成功探索“片區開發+央企合作+市政道路征遷”模式,解決了“錢從哪里來”“用錢怎么還”“土地怎么盤活”問題,將光武路建設路道路征遷、漢城河片區安置區與3.33平方公里胡寨片區聯動更新,用胡寨片區未來的土地運營收入解決現在道路征遷資金難題,把未來的錢提前預支,從而達成當下的城市建設目標,更好發揮央企與地方政府協同聯動效應。在醫圣祠片區,建設689畝張仲景博物院,以醫圣祠文化園為核心擴展包裝1.83平方公里更新片區,根據市場規律和城市發展需求優化資本、土地等要素配置,推動由“開發方式”向“經營模式”轉變,以長期運營收入平衡改造投入,以創新模式挑破資金難題。
“好”字定向,以人為本。“真沒想到政府這么重視我們,讓我們能參與到方案設計中來,很感謝政府能征求我們的意見建議,讓我們一下子有了當家做主的感覺。”在光武路拓寬工程征遷中,為了征求廣大涉遷群眾的意見,宛城區組織召開安置房設計方案征求意見會,會上作為涉遷群眾代表的曹女士感慨地說。宛城區堅守居民就近安置權益,優先建設安置房,保證安置房與開發房一致。陳棚片區安置區采用組團式院落圍合、人車分流、集中綠化布局的方式,為安置群眾營造優美居住環境;漢城河片區拿出最好的地段建設安置房,用低容積率打造高品質安置區,辦好人居條件改善的“頭等大事”。同時該區聘請高水平央企設計團隊,注重統籌公園河道等開敞空間,強化學校、停車等公共配套設施,持續健全“10分鐘公園綠地服務圈”,1個月時間精心布局建成解放廣場東等3個大公園、12個區級游園及“口袋公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更新提質。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宛城區將繼續以精神隆起開路,以能力隆起破局,加大城市更新提質力度、速度,實現宛城崛起,推動中心城區起高峰,在南陽建設省副中心城市的偉大征程中打主陣、創一流!”白永浩滿懷信心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