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西大街街道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把以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的工作思路始終貫穿于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著力推動城市功能、品質、形象全面提升,帶動轄區經濟發展,使轄區居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強化基層黨建工作,助力治理由“穩得住”走向“管得好”
西大街街道堅持“抓黨建促治理,以治理強黨建”,緊扣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總要求,圍繞“古都新生”總體目標,把強化基層黨建作為統領工作的“導航儀”,基層治理不斷迸發新活力。
街道扎實開展了“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落實“第一議題”、理論學習中心組制度,開展各類理論宣講、黨員活動日活動2000余次,不斷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
2022年,作為全市率先探索“一網統管、一管到底”機制的排頭兵,西大街街道搭建了“一個組織架構統調、一張基礎網格統攬、一支網格隊伍統管、一套工作機制統籌”的“四個一”網格化治理工作體系,構建邊界清晰、職責明確的基層治理體系,推進線上線下聯動、黨員群眾參與,人防技防協同,助力基層治理由“穩得住”向“管得好”轉變。
以商都歷史文化區建設為龍頭,全面推進轄區經濟發展
西大街街道以商都歷史文化區建設為龍頭,以樓宇經濟為帶動,以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發展環境、優化服務機制為保障、以提升“企業入駐率、工商注冊率、稅收貢獻率、企業滿意率”為目標,全面推進轄區經濟發展。
街道借助商代王城遺址核心板塊建設和平等街非遺文創街區發展,推出“網格+親情+項目”三項服務,廣泛開展黨務、政務、事務等多項基礎服務,實現一站式,零距離服務,推進文旅經濟的發展。
同時,西大街狠抓招商引資,堅持全街道“一盤棋”,發揮專業抓招商,各部門群策群力抓招商;緊抓稅收落地,積極開展樓宇服務和轉化,提高樓宇稅收落地率,發揮街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商會的作用,突出特色樓宇、特色街區經濟的產業招商重點,重點引進納稅額貢獻大、經濟效益高的商貿服務企業進駐;持續開展“萬人助萬企”,更好為轄區企業服務。
推動老舊小區改造,讓人民群眾感受“管城溫度”
2019年,西大街街道黨工委緊盯“古都新生”總目標,圍繞商代王城遺址核心板塊風貌協同區建設要求,堅持示范片區引領推動標準樓院,梯次推進轄區47個樓院綜合改造,讓人民群眾在老舊小區改造進程中不斷感受“管城溫度”。
在改造中,西大街街道緊緊圍繞管城區委關于商代王城遺址核心板塊風貌協同區建設的要求,在積極梳理片區風貌基底的基礎上,有機融入紅色文化、胡同文化、歷史文化等元素,讓街區改造成為城市記憶的有機載體。
通過深入挖掘平等街、磚牌坊街、維新街、劉家胡同等老街道歷史,街道提出“里享 平等”的文化理念。此外,還打造了梨花巷時光印記墻、孫宅大門、肥兒丸雕塑等文化微景觀,將老管城人的記憶留在當下,成為了備受群眾歡迎的新晉網紅打卡地。
結合平等街片區的文化資源、區域優勢,以產業特色街建設作為做強文旅經濟的重要抓手,西大街街道力求將片區打造成集非遺造物、傳統手藝、國學文化、生活美學等體驗于一身的精品文化街區,構建群眾品味非遺盛宴、享受文化魅力的消費新熱點。
打造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開啟“互聯網+”的智慧養老模式
針對片區內孤寡老人和獨居老人較多的情況,西大街街道全新打造一處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引進鄭州晚晴養老集團運營管理,通過設置“健康小屋”“老年餐廳”“康樂室”等一系列功能室,為周邊2公里范圍內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中醫保健等10項便民服務。
同時,中心還建立了智慧養老平臺,可以對老年人各項指標進行大數據分析,提供異常告知、實時監測、緊急救助等服務。如轄區老人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通過智慧養老系統第一時間聯系工作人員尋求幫助。
成立黨群服務中心,累計服務群眾10萬余人次
2015年,西大街街道把2700平方米的商業樓建成了鄭州市首批街道級綜合服務中心,建立了“一三六”綜合服務體系,即:搭建西大街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服務平臺,設立行政事務受理中心、群眾文化活動中心、便民生活中心三個分中心,制定了社區去行政化、一口式、區域黨委共建共享、政府購買服務、線上服務和實體服務六項機制”,形成了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中心采取了兩個服務機制方便群眾辦事,一個是“社區去行政化”機制,另一個是“一口式”服務機制。通過“一站式”服務,讓居民少跑腿、快辦事。“一口式”服務就是每個窗口人員對所有業務“一口清”,居民到任何一個窗口就能夠把所有的事情辦理完畢,減少了更換窗口排隊等候的時間。在為群眾辦事時,街道還推出了“延時服務”和“預約服務”,窗口人員延長一個小時下班,居民還可以通過預約在周六周日辦理。
西大街黨群服務中心建成以來,已累計服務群眾10萬余人次,受到了居民群眾的好評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