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雙十一”,各種促銷手段層出不窮,無獨有偶。當火熱的“雙十一”撞上風靡的美容活動,會發生什么事?日前,南陽市唐河縣法院成功辦理了一起發生在“雙十一”的美容合同糾紛案件。
2021年11月11日,張某經營的美容店舉辦“雙十一”優惠活動,活動內容為:顧客充值3800元即送價值5980元的產品,顧客在參與活動后可以任意挑選店內的產品并在店使用,享受美容店提供的潔面、護理、按摩等美容服務,直至5980元消費完為止。為了明確顧客消費記錄,張某還制作了消費明細清單簿,清單上載有“日期、美容項目、產品名稱、產品價格、付款情況、員工簽名、顧客簽名”,臺賬由美容店記錄,顧客在每次開封啟用產品后予以簽名確認。
“雙十一”當天,張某通過微信聊天向顧客楊某發送了活動內容,并詢問楊某是否參與,楊某在微信上回復參與但并未支付3800元。后楊某在店內消費數次,認為店內美容師的按摩手法過于生疏,并且使用店內一些產品后皮膚出現嚴重過敏現象,向張某表示不愿意再消費,并不再支付3800元。雙方發生爭議,張某將顧客楊某訴至法院要求支付價款。
庭審中,張某、楊某對是否應當支付價款、應當支付多少錢產生爭議。后法庭通過審查明細清單中的每一筆消費,計算出楊某參加活動后實際開封啟用的產品價格,結合服務合同的特征,對于未實際使用的部分,扣除其中的服務費,本案酌定為500元,最終判決被告楊某支付原告張某合同款共計2307.44元。
作為消費者,在參與交易金額較大的活動時,盡量訂立正式的書面合同,面對商家提供的合同,認真審閱合同條款。在權益受到侵害時,及時運用法律武器維權。
作為商家,尤其是近年來的美容美體行業的經營者,在顧客進行消費時,認真做好臺賬工作以免出現賬目爭議;在訂立合同時,與顧客確定好提供服務的內容、方式、質量等細節;消費者違約時,也應當及時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