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1月,臨潁縣大郭鄉后紂線施工現場。
文/圖 本報記者 齊 放
要想富,先修路。
2017年市政府定的十件民生實事中,第一件民生實事就包括貧困村道路建設問題。
如今,全市143個貧困村都通了硬化路,通暢率和客車通達率也達到了百分之百。
通了公路,老百姓拍手叫好
“以前路不好,進出村都難,下雨天娃兒們上學可作難了!種的糧食、蔬菜,也賣不上價,養的豬都比別的村掉價。自打俺村修了公路,種的糧食、養的豬,價格都不吃虧了!俺家在公路邊弄了個地方養蘑菇,每天一大早,蘑菇就被商販搶購一空。咱這日子,也是越過越滋潤。”12月21日,召陵區老窩鎮老許村的趙登閣,拍了拍裝滿香菇的袋子,笑著對記者說。
老許村70歲的許懷銀老人也感慨地說:“誰叫咱是貧困村哩!原來的路壞得厲害,大坑連著小坑,騎車顛得屁股疼,汽車一過,蕩起的塵土讓臨街的村民都不敢曬被子、開窗戶。下雨的時候就更別提了,深一腳淺一腳,碰到汽車路過弄不好就濺一身泥水。”
現在,走在近7米寬的水泥路上,許懷銀老人豎起大拇指稱贊道:“真好,真好,咱老百姓打心眼里叫好。”
趙登閣、許懷銀贊不絕口的水泥路,是我市用專項資金和幫扶資金為貧困村修建的通往市區的主干道及村內道路。這些道路的修建、改造,改善了貧困村出行條件,助力了貧困村經濟發展,帶動村民走上富裕之路。
2017年,市政府再一次將農村公路列入改善民生實事之一,重點實施縣鄉級公路升級改造、建制村自然村連通、貧困村暢通工程,下達了新改建農村公路300公里的目標。
截至目前,農村公路已完工360公里,占市定目標任務的120%。農村公路建設改變了貧困地區交通落后面貌,有力推動了我市交通脫貧攻堅任務的圓滿完成,按省定時間節點實現了全市143個貧困村通硬化路,通暢率和客車通達率達到100%的目標。
交通便捷,助力貧困村致富
“今年我市定的十件民生實事中,第一件就涉及貧困村道路建設問題。”市農村公路管理處處長宋文卿告訴記者,我市把建設農村公路納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范疇,繼續堅持民生工程惠民生,助推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奔小康。市農村公路管理處圍繞貧困地區交通扶貧開發,根據各縣區的農村公路需求,因地制宜安排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合理確定資金分配。
我市交通部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強化領導,落實責任,推行分片督導制,加強督促檢查和指導工作,確保項目督導覆蓋率達到100%。交通部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夯實項目管理部門、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責任,嚴格質量問題責任追究;加強對施工、監理單位履約情況的檢查,督促其嚴格執行合同;對施工隊伍進行信用評價,杜絕信譽差、質量差、素質差的隊伍進場;堅決貫徹“企業自檢、社會監理、政府監督、法人管理”四級質量保證體系和嚴格執行“三階段驗收”制度等,加強重點環節、重點時段、重點部位的督管,縣鄉道改建和危橋改造做到工程質量監控覆蓋率100%,合格率100%。
全市農村公路建設任務質量檢查評比顯示,我市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建設質量水平不斷提高,工程實體質量良好,全市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合格率達到100%,優良率達到84%。如今,我市的農村公路基本達到了“路面良好、路肩平整、邊溝暢通、標志齊全、安保完善、綠化美觀”的要求,較好地實現了“暢通、安全、舒適、和諧”的農村公路行車環境,有效地提升了農村公路綜合服務水平。
目前,一個以市區為中心,以二三級公路為骨架,以四級公路為支脈,干支結合,內通外聯,四通八達,服務功能完善的農村公路網絡已經基本形成,有力地促進了城鄉之間、縣域之間、鄉鎮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為實現我市農民增收、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市所有貧困村都有一條快捷通道與等級公路相連,基本消除了現有縣道上的危橋和村道大中危橋。農村公路的可喜變化,對發展現代化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關鍵作用,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大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