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人稱今日頭條沒有得到“授權”,就向其推薦通訊錄里的朋友,讓人擔憂隱私外泄 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里/攝 |
河南商報記者 彎文奎 周坤鋒
近日,有網友向河南商報反映,今日頭條APP向其推薦了一批“你可能認識的人”,還“溫馨”提醒讓其關注。此APP推薦的“你可能認識的人”中,有的是該網友手機通訊錄里的聯系人,有的則是其微信好友。
然而該網友表示自己的手機通訊錄未向今日頭條開放訪問權限,在微信“隱私”設置中,也沒有開通“向我推薦通訊錄朋友”功能。
對此,該網友擔心自己隱私被外泄,自己的信息也存在被售賣的可能。那么,今日頭條APP真的是個“翻墻的窺伺者”嗎?
【驚訝】
今日頭條向他
推薦了12位“熟人”
懷疑被泄露信息的爆料者、老家在河南、目前在北京工作的金先生起初很驚訝,甚至還有些驚喜,“它幫我找到了十幾年沒聯系的一個老朋友。”
12月15日上午9點多,金先生用手機號登錄了今日頭條APP,偶然中發現今日頭條向其推薦了6位“你可能認識的人”,并提醒他關注這些“可能認識的人”。
查看之后,金先生驚奇地發現,被推薦的人里面居然有一個十幾年沒聯系過的朋友,“確實都是認識的人,今日頭條的算法技術果然精準!”他覺得今日頭條真牛,連老朋友都能幫他找到。
隨后,這種“驚喜”再次出現,“15日推薦一次,17日又推薦一次,每次6個人。”金先生說,前后兩次今日頭條共向其推薦了12位“你可能認識的人”,里面推薦的還有其家人的名字。
【疑問】
沒有“授權”
怎么推薦的都是熟人
細一思忖,金先生發現不對勁,推薦的人里面有其手機通訊錄里的人(包括上述那位他十幾年沒聯系的朋友),也有微信好友(沒有存對方電話)。
“我的手機號是來北京工作后才換的,鄭州那位十幾年沒聯系的朋友根本不知道我的新號。”向朋友確認后,金先生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今日頭條不可能從他朋友的手機通訊錄里發現自己的手機號然后推薦給他,因此他懷疑是今日頭條訪問了他的手機通訊錄。
而對于被推薦的其中一名微信好友,金先生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他也向其求證,對方并未存金先生的手機號,只是微信好友,因此他也懷疑今日頭條訪問了他的微信好友通訊錄。
然而金先生表示,自己的手機通訊錄未給今日頭條開放訪問權限,在微信“隱私”設置中,也沒有開通“向我推薦通訊錄朋友”。
“沒經過我的允許就訪問。”金先生擔心自己的隱私可能被外泄。
金先生發來的截圖顯示,他沒有給今日頭條“授權”。
【擔心】
今日頭條會不會泄露隱私
“擔心他們窺探隱私,造成信息泄露,甚至其他安全隱患。”發現這種情況后,金先生趕緊退出了今日頭條的登錄,截至目前沒再登錄。
在他看來,采用算法技術進行精準推薦是一種高效服務,技術進步沒有止境,但人的行為卻有底線,“一家企業,應該無限追求技術的進步;而與此同時,也應該無限追求道德的自律。假如今日頭條是飯店老板,我是食客。如果飯店老板根據我在他飯店的消費習慣為我推薦菜品,我覺得是正常的,這是關心客戶、用心服務的表現。而如果他為了掌握我的飲食習慣,悄悄跑到我家餐廳看看我每天吃什么菜,打開我家冰箱看我買了什么菜,甚至跑到超市調取我的消費記錄看看我買過什么菜,這就不是服務,而是犯罪了。今天他可以根據用戶的隱私數據推薦好友,明天就會推薦商品,后天還可能把用戶隱私賣給需要用戶數據的其他商家!這是我的擔心!”
【調查】
今日頭條
還有推薦廣告的功能?
河南商報記者注意到,在知乎上,同樣有網友遇到類似的情況。
有網友提出自己的疑問,今日頭條為什么能推薦手機聯系人?“我禁止了今日頭條讀取手機通訊錄的功能,但是今日頭條依然會向我推薦手機通訊錄里的朋友。”
還有網友表示,今日頭條存在收集用戶數據的行為,該網友抱怨,自己每次說過什么事情后,第二天今日頭條就會出現相關內容,聊天中說過買電飯煲,第二天就會出現電飯煲的信息,等等。
河南商報記者從其百度百科資料獲知,今日頭條有關于“社交和用戶行為分析”的介紹,內容顯示,“社交和用戶行為分析”用戶可使用微信、微博、QQ賬號或注冊今日頭條賬號登錄今日頭條。根據其社交行為、閱讀行為、地理位置、職業、年齡等挖掘出興趣。通過社交行為分析,5秒鐘計算出用戶興趣;通過用戶行為分析,用戶每次動作后,10秒內更新用戶模型。
【回應】
今日頭條:
并不掌握用戶的隱私信息
18日下午5點多,河南商報記者聯系到今日頭條北京總部一名工作人員,對方表示針對這個情況,今日頭條會有一個官方的回復,并讓記者耐心等候,然而記者一直等到18日晚上11點,仍舊沒有得到回復。
19日上午,河南商報記者再次聯系到這名工作人員,對方表示相關負責人還在準備中,并讓記者耐心等候。
19日下午5點多,今日頭條北京總部發來一份回復,內容如下:
1. 今日頭條只是一款信息獲取產品,我們并不掌握用戶的金融、出行、購買、健康、職業等隱私信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也不涉及用戶的隱私信息。
2. 用戶通訊錄在協議允許的情況下被使用,這是整個移動互聯網行業的通用做法。同時,用戶可以非常便捷地選擇開啟或者關閉這項功能。
3. 今日頭條是基于推薦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向用戶推送其喜歡的信息與視頻。這些數據是通過用戶上網行為,包括點擊、停留時長、朋友互動、評論等推薦分析出來的。這是包括社交軟件、音樂軟件等幾乎所有移動互聯網產品在內的普遍做法。
12月25日,今日頭條北京總部一名負責人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其他人反映過類似情況。
【說法】
不要拿“通用做法”
來回避問題、逃避責任
在金先生看來,這個回應是模糊的,只說什么通用做法、普遍做法,而沒有針對具體問題進行解釋,根本不能化解質疑,消除顧慮。他也表述了自己的觀點。
1. 今日頭條不涉及用戶隱私信息,怎么會出現用戶剛在淘寶或京東搜索完商品,今日頭條就很快給用戶推薦同類產品?今日頭條如何這么及時地獲知用戶的消費需求?
2. “用戶手機通訊錄在協議允許的情況下被使用,這是整個移動互聯網行業的通用做法。”不要拿“通用做法”來回避問題、逃避責任。目前互聯網行業個人信息泄露問題頻發,難道今日頭條也有貢獻?何況,從未允許今日頭條使用手機通訊錄和微信通訊錄。如果今日頭條沒有私自訪問手機通訊錄和微信通訊錄,怎么會推薦了手機通訊錄和微信通訊錄內的聯系人?今日頭條怎么知道我們是有聯系的人?這是什么算法?
3. 今日頭條根據用戶在今日頭條的行為習慣給用戶推送喜歡的信息,這沒錯。可是,今日頭條不能未經允許去窺探用戶在今日頭條以外的空間內的隱私(手機通訊錄和微信通訊錄內的聯系人信息),用來分析用戶習慣,進行相關內容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