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兩會時。在過去的2023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讀報告河南怎么干?頂端新聞中原策特邀多位專家學者深入解讀政府工作報告,集納成“全國兩會學習筆記”,踏上春天的節拍,奏響春天的“合唱”。
頂端新聞記者 丁亞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河南也將數字化轉型戰略作為全省“十大戰略”之一,全方位打造數字強省,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與之相對的是,在數字化浪潮下,數字技術行業人才缺口日益增大,傳統教育模式已跟不上一日千里的數字技術行業發展。
如何促進數字經濟產教融合,助力河南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頂端新聞記者采訪了西亞斯集團(中國)執行董事兼總經理王偉。
產教融合的實踐,是對新質生產力很好的“解讀”
頂端新聞: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具體到西亞斯產教園來說,你們的發力點在哪兒?在促進產教融合方面有哪些優勢?
王偉:我們的發力點,其實也是當下大家都在熱議的一個詞:新質生產力。
從新的生產材料、新的勞動對象,到核心的創新領域,大家對于新質生產力的解讀有很多。而我們對于產教融合的實踐,就是一種很好的解讀。
這其中,最具有創新力的在企業端。實驗室需要進行成果轉化,院校也希望吸引企業研究院。以西亞斯產教園為例,國內軟件巨頭——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個實驗室,就建在這里。企業的工程師,就是我們實驗室教學環節的老師。
從發力產教融合的角度來講,這就給我們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可以說,我們具備了最優質的生產要素,可以根據新質生產力的特點、要素以及未來實施進行產教融合的突破。
具體到優勢,我覺得是我們把住了產教融合的痛點,就是通過西亞斯產教園的師徒制和項目制,來進行各具體事項的貫穿。比如,我們把企業的產業線和學校專業做了對接,把企業的工程師和學校教師做了貫穿,把企業的實驗室和教學的實驗室做了貫穿,還把我們的課程和專業跟學生的事業線做了一個貫穿。
現實中,工程師的課程對應、實驗室的對應在企業端都能夠找到結合點,這是最難實現的,也是產教融合最難突破的一點,要從實踐當中做到真正的“理實一體”。
事實上,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因為西亞斯在起步階段是本科院校,并不是職業院校。但我們為什么愿意去擁抱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的融通?說白了,就是為了學生們的就業。
在當下就業困難的前提下,一定要擁抱職業教育。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就把職業教育在普通本科教育的缺失補齊,把企業端的生產資料、生產對象以及它先進的生產力、實驗室儀器設備,集中到教育環節。
產教融合,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人才難題
頂端新聞:今年的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全面激發數字經濟驅動力。而數字經濟要做強做優,又需要產教深化融合。在一些城市,產教融合已經成為城市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具體到鄭州和西亞斯產教園而言,你覺得產教融合的突破口在哪兒?
王偉: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了很多省市的共識。今年的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深化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
這其中,還提到了要貫通鄭東新區、金水區、高新區“軟件產業帶”,打造有技術含量、就業容量、經濟效益的現代都市型工業園、科創園,文創園,加速推進產城融合。
這幾年,河南在數字經濟方面的產業競爭力在加強,優勢集群初顯。從省里到鄭州市到金水區,對數字河南、數字鄭州、數字金水,對數字經濟都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
在這種背景下,河南、鄭州的位置已經日益凸顯。河南市場包括鄭州的市場,對軟通動力來說非常有吸引力。而產教融合,又從根本上解決了它的戰略性問題,也就是人才問題。
產教融合,最怕的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現在,從“產”來說,軟通動力有幾個關鍵性要素解決了:企業上市后,它的戰略發生了關鍵性調整,把人才戰略納入到了集團戰略;我們跟它的合作形式達到了表里如一,合資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運營平臺公司;軟通動力作為頭部企業,也是占據著主賽道的領軍型企業,對于產教融合有著清晰的認知。
從“教”來說,聯合國協會世界聯合會主席、世界大學校長聯合會主席陳肖純博士在河南創辦的西亞斯,教育理念本身就是國際化、創新的。在高質量發展的遞進中,陳肖純博士愿意在新工科、現代數字產業學院、產教融合中再次傾注他的思想和資源,為河南“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做出新的努力和貢獻。
作為產、教的兩個頭部企業,認真去做改革性的實踐和磨合。甚至可以說,我們是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產教融合”。
產教一體,讓河南創新驅動戰略多了個新抓手
頂端新聞:立足于鄭州產教融合的現狀及發展,你對未來有什么期待?
王偉:從我們辦公室的大落地窗,能看到復興號疾馳而過,還能眺望到河南大學新校區的塔式建筑。
西亞斯產教園,距離河南大學新校區的直線距離預計車程3分鐘,但實際沿著東三環開車過去大約需要15分鐘左右。地圖上顯示,這中間還有三條未連通的道路。
針對這些道路,在金水區政府的工作報告里,專門提到了要 “打通(金水)科教園與鄭東新區的斷頭斷點”。在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了要貫通鄭東新區、金水區、高新區“軟件產業帶”。
結合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到的“提升創新能級,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等內容,可以說,在河南,上至省、市政府,下至企業、學生、教育圈,都有了一個很明確的認知:鄭州北部有一個全省科技創新的高地,這里產教一體,讓位居河南十大戰略之首的創新驅動戰略,有了具體的抓手和持續推動的發動機。
在這樣的地方布局、發展,我們向“新”加速的路線圖,也越來越清晰。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兩會時。在過去的2023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讀報告河南怎么干?頂端新聞中原策特邀多位專家學者深入解讀政府工作報告,集納成“全國兩會學習筆記”,踏上春天的節拍,奏響春天的“合唱”。
頂端新聞記者 丁亞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河南也將數字化轉型戰略作為全省“十大戰略”之一,全方位打造數字強省,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與之相對的是,在數字化浪潮下,數字技術行業人才缺口日益增大,傳統教育模式已跟不上一日千里的數字技術行業發展。
如何促進數字經濟產教融合,助力河南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頂端新聞記者采訪了西亞斯集團(中國)執行董事兼總經理王偉。
產教融合的實踐,是對新質生產力很好的“解讀”
頂端新聞: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具體到西亞斯產教園來說,你們的發力點在哪兒?在促進產教融合方面有哪些優勢?
王偉:我們的發力點,其實也是當下大家都在熱議的一個詞:新質生產力。
從新的生產材料、新的勞動對象,到核心的創新領域,大家對于新質生產力的解讀有很多。而我們對于產教融合的實踐,就是一種很好的解讀。
這其中,最具有創新力的在企業端。實驗室需要進行成果轉化,院校也希望吸引企業研究院。以西亞斯產教園為例,國內軟件巨頭——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個實驗室,就建在這里。企業的工程師,就是我們實驗室教學環節的老師。
從發力產教融合的角度來講,這就給我們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可以說,我們具備了最優質的生產要素,可以根據新質生產力的特點、要素以及未來實施進行產教融合的突破。
具體到優勢,我覺得是我們把住了產教融合的痛點,就是通過西亞斯產教園的師徒制和項目制,來進行各具體事項的貫穿。比如,我們把企業的產業線和學校專業做了對接,把企業的工程師和學校教師做了貫穿,把企業的實驗室和教學的實驗室做了貫穿,還把我們的課程和專業跟學生的事業線做了一個貫穿。
現實中,工程師的課程對應、實驗室的對應在企業端都能夠找到結合點,這是最難實現的,也是產教融合最難突破的一點,要從實踐當中做到真正的“理實一體”。
事實上,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因為西亞斯在起步階段是本科院校,并不是職業院校。但我們為什么愿意去擁抱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的融通?說白了,就是為了學生們的就業。
在當下就業困難的前提下,一定要擁抱職業教育。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就把職業教育在普通本科教育的缺失補齊,把企業端的生產資料、生產對象以及它先進的生產力、實驗室儀器設備,集中到教育環節。
產教融合,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人才難題
頂端新聞:今年的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全面激發數字經濟驅動力。而數字經濟要做強做優,又需要產教深化融合。在一些城市,產教融合已經成為城市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具體到鄭州和西亞斯產教園而言,你覺得產教融合的突破口在哪兒?
王偉: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了很多省市的共識。今年的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深化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
這其中,還提到了要貫通鄭東新區、金水區、高新區“軟件產業帶”,打造有技術含量、就業容量、經濟效益的現代都市型工業園、科創園,文創園,加速推進產城融合。
這幾年,河南在數字經濟方面的產業競爭力在加強,優勢集群初顯。從省里到鄭州市到金水區,對數字河南、數字鄭州、數字金水,對數字經濟都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
在這種背景下,河南、鄭州的位置已經日益凸顯。河南市場包括鄭州的市場,對軟通動力來說非常有吸引力。而產教融合,又從根本上解決了它的戰略性問題,也就是人才問題。
產教融合,最怕的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現在,從“產”來說,軟通動力有幾個關鍵性要素解決了:企業上市后,它的戰略發生了關鍵性調整,把人才戰略納入到了集團戰略;我們跟它的合作形式達到了表里如一,合資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運營平臺公司;軟通動力作為頭部企業,也是占據著主賽道的領軍型企業,對于產教融合有著清晰的認知。
從“教”來說,聯合國協會世界聯合會主席、世界大學校長聯合會主席陳肖純博士在河南創辦的西亞斯,教育理念本身就是國際化、創新的。在高質量發展的遞進中,陳肖純博士愿意在新工科、現代數字產業學院、產教融合中再次傾注他的思想和資源,為河南“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做出新的努力和貢獻。
作為產、教的兩個頭部企業,認真去做改革性的實踐和磨合。甚至可以說,我們是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產教融合”。
產教一體,讓河南創新驅動戰略多了個新抓手
頂端新聞:立足于鄭州產教融合的現狀及發展,你對未來有什么期待?
王偉:從我們辦公室的大落地窗,能看到復興號疾馳而過,還能眺望到河南大學新校區的塔式建筑。
西亞斯產教園,距離河南大學新校區的直線距離預計車程3分鐘,但實際沿著東三環開車過去大約需要15分鐘左右。地圖上顯示,這中間還有三條未連通的道路。
針對這些道路,在金水區政府的工作報告里,專門提到了要 “打通(金水)科教園與鄭東新區的斷頭斷點”。在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了要貫通鄭東新區、金水區、高新區“軟件產業帶”。
結合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到的“提升創新能級,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等內容,可以說,在河南,上至省、市政府,下至企業、學生、教育圈,都有了一個很明確的認知:鄭州北部有一個全省科技創新的高地,這里產教一體,讓位居河南十大戰略之首的創新驅動戰略,有了具體的抓手和持續推動的發動機。
在這樣的地方布局、發展,我們向“新”加速的路線圖,也越來越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