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南在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有3000多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和文明史中具有發端和母體地位。建設文化強國,河南理應有更大的責任和擔當。
以意識形態工作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要嚴格陣地管理,特別是強化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引導力、監督力和把控力,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陣地的話語權、管理權和領導權,使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平臺清朗起來。加強文藝文化創作,把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春風化雨般浸潤到各行各業,使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相交相融相合。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嚴格的意識形態責任制落實機制,注重預防與懲治、督導與問責、長效與常態,促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
擔當文化強國的河南使命,需要各個系統、層面、領域共同落實。當前意識形態的核心工作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各地應以“我來嘮嘮十九大”活動為載體,縣鄉村聯動,道德講堂、文化廣場、文化墻、鄉村小廣播、頻道等載體并用,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員干部、社區居民、鄉鎮群眾、職工、教師、醫生、學生、企業員工等,唱國歌,重溫入黨誓詞,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體會和對2018年民生實事的建議。這些舉措將會開啟干部群眾干事創業新熱潮,開創十九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新境界,真正實現干部群眾學習十九大精神不走形式、不走過場,入腦入心、真學真做。
依托中華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包括核心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文化體系。中華文化決定了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基因、時代呈現、發展方向。河南要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依托,圍繞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實踐養成、文化精品創作生產、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交流等七大行動,精心組織、創新載體、形成實效,真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
各地應以機關守敬業之禮、農村守忠孝之禮、社區守友善之禮、家庭守慈愛之禮、學校守尚德之禮、企業守誠信之禮、交通守恭讓之禮的“七守”規范為抓手,探索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路子。建設中華文化教育基地、家訓文化館等核心價值觀教育培訓基地,教育干部群眾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示范線路,帶動周邊鄉鎮完善基礎設施和提升內涵;選擇產業基礎、環境基礎、干群基礎較好的試點村,開展創建“富裕宜居、文明守法示范村”活動。通過這些舉措,政風、作風、行風,鄉風、民風和家風將得到顯著改善,群眾的幸福指數將大大提升。
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因此,滿足群眾對美好文化文藝生活的向往是當前河南群眾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一,用文藝形式宣傳黨的政策。通過形式、載體創新,推動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時代化大眾化文藝化。在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過程中,讓群眾自編文藝節目進行展演,開展十九大精神“百姓講演”活動,發動民間高手創作編排以十九大精神為主題的曲藝節目,用群眾自己的語言和表現形式,讓十九大精神在基層群眾中入心入腦,使群眾文化“接天立地”。
第二,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從群眾關心的問題入手,開展廣泛的調查問卷活動,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加大投入、建立機制,經常性開展送圖書、電影、戲曲、文藝、科技下鄉活動。豐富文化站文化活動和心理咨詢活動,真正以文化生活的豐富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群眾文化“以需落地”。
第三,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發展文化創意經濟、展會經濟、文化演藝、文化旅游經濟、網絡文化創意創業、文化產業研發孵化等文化產業,讓群眾文化“義利兼顧”。
作者:漯河市臨潁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