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訂機票時,或許你會有這樣的困惑:購買前明明看好了票價,可結算的時候,清單上總會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保險費和套餐——這種情況未來或許能夠杜絕。1月8日,交通運輸部網站上發布了民航局起草的關于《民航旅客國內運輸服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對在線購買機票存在搭售、超售等問題作出相應規范,因此被外界譽為“民航消費者保護法”。(詳見今日本報AⅠ·04版)
在調查中,《大河報》記者分別下載了攜程、攜程青春版、途牛、驢媽媽4個在線售票APP。記者分別在各個APP上設定鄭州到北京的機票,其中攜程綁定車酒券38元;途牛綁定酒店超值券38元、航意險A款30元、航空延誤險20元;驢媽媽綁定意外險基礎款20元、航班延誤險20元、酒店50元、優惠券18元。也就是說,在這些常用的在線售票APP上購買機票,至少要多支付38元到88元不等的搭售業務費用。面對這樣的結果,經常乘坐飛機的人或許并不感到意外,但對于那些操作并不熟練的人來說,恐怕還是會吃驚不小:想要買一張合適的機票,不僅要仔細計算折扣,還要練就一雙識別捆綁銷售的“火眼金睛”。
機票代理中的各類亂象由來已久——購買機票可能遭遇捆綁銷售,登機可能因超售機票無法成行,退票改簽則有可能被收取遠高于航空公司標準的相關費用……種種亂象一言以蔽之,既與機票代理行業的野蠻生長有關,也反映了代理公司涸澤而漁的營銷生態。航空公司與機票代理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航空公司需要代理公司分銷機票,代理公司則仰仗航空公司完成服務。對于航空公司來說,要想實現機票百分百直銷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相比之下,依托機票代理公司則要輕松高效得多。因此,盡管機票代理亂象令消費者怨聲載道,但當諸多亂象成為行業潛規則的時候,航空公司多半都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于機票代理公司來說,想要在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并不容易,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代理服務的價值更是被不斷壓縮——零代理費如今已是業內常態。于是,不少機票代理公司寄希望于“堤內損失堤外補”,試圖通過各類或明或暗的霸王條款增加收益。
以亂象頻仍的機票代理市場為背景,明確相關罰則的意義毋庸贅言,由此不僅可以規范市場行為,而且可以倒逼行業生態轉型升級。代理公司之所以處心積慮設置消費陷阱,關鍵在于仍未擺脫售票盈利的傳統思維——雖然代理服務費已經歸零,但代理公司仍試圖最大限度榨取機票的“剩余價值”,正因為如此,諸多亂象皆圍繞機票銷售產生。如果這種簡單粗暴的經營理念得不到糾偏,此番新政無疑會宣判某些代理公司“死刑”——零代理費的現實背景中,如果各類“灰色收益”都被清除,那些代理公司將何以為繼?
實際上,在航空公司與機票代理公司的合作關系中,很容易被忽略但卻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是否能令消費者感到滿意?只有令消費者感受到良好的消費體驗,才能最大限度地樹立企業形象,在此基礎上,機票代理公司完全可以拓展業務鏈條,帶動相關服務和產品來獲取利益。相比之下,設置各類消費陷阱不僅涉嫌違規,更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短視行為。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民航消費者保護法”其實也是“機票代理行業改革動員令”——只有回歸誠信服務的本質,才能確保機票代理行業健康發展,從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共贏
作者:大河報評論員趙志疆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