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豫菜高質量發展暨阿五創辦20周年活動于鄭州圓滿舉辦。在現場數百位國內外文化界、餐飲界專家和企業家的見證下,一本關于黃河鯉魚和豫菜文化的書籍《千年一魚》正式發布。

全書洋洋灑灑十萬字,勾勒了上萬年的鯉魚文化史和豫菜發展史。這是中華餐飲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統闡述鯉魚文化的專著,填補了鯉魚文化沒有系統闡述的空白,對于鯉魚文化體系打造、黃河鯉魚頭牌回歸以及豫菜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
即日起,阿五將對本書進行連載,敬請關注!

豫菜頭牌 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專職的廚師和大型宴會
河南禹州城有個古鈞臺遺址。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場“王的盛宴”就發生在這里,史稱“鈞臺之享”。
大禹去世后,其子夏啟為廢除禪讓制,進一步鞏固王權,“大饗諸侯于鈞臺”。這次會面也確立了夏啟的“共主”地位,開啟了“家天下”的時代。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專職的廚師開始出現。夏代的第六位君主少康,曾當過有虞氏的庖正。傳說,他不僅善于烹調,還長于“調和”諸侯。
商代著名大臣伊尹,被稱為“中華廚祖”。他對烹調極有研究,提出了“五味調和”與“火候論”,為我國烹飪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烹飪技術的提高,貴族們已不再僅僅滿足于吃得飽,而是追求吃得好,開始講究美味,人數眾多的大型宴會也出現了。
至周代,膳食機構已經相當完善了。據《周禮·天官·冢宰》統計,周代食官有膳夫、庖人、內饔(yōng)等20余種,共計2294人。他們共同負責周王室的膳食和祭祀供品。

這一時期的宴會形式、進餐制度對后世影響極大。“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中,對天子、諸侯、大夫、士在進餐舉宴時該吃什么東西,用幾道菜,放什么調味品,使用什么食具,有什么規矩,奏什么樂,唱什么歌等都有極其苛細繁瑣的規定。這些規定從側面體現出了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從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統治者的權威和利益。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些規定也有約束過度飲食、避免舉止失儀等積極意義。
在日常飲食方面,人們因為長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漸形成了兩餐制,進餐時仍采用原始社會遺留下來的分餐制。當時,由于高大的家具還沒有出現,人們常在室內席地而食,或把飯菜放置在小食案上進食。
豫菜頭牌 之 黃河之水天上來
飲食禮儀的形成
歷史上有一場改變了很多人命運的宴會,即鴻門宴。拋開宴會的刀光劍影不談,單是座次就很有意思。
《史記·項羽本紀》中所記的宴席座次為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羽和他的叔父項伯坐西朝東,這個位置是最尊貴的座位;面朝南的座位上,坐著謀士范增;面朝北的座位是客人劉邦的;面向西的座位是張良的。當時的張良地位最低,所以張良是侍坐,即侍從陪客。
一般來說,項羽宴請劉邦,應請劉邦坐在最尊貴的位置,但這場宴會的座次卻是主客顛倒的,這充分反映出了項羽的自尊自大和他對劉邦的輕侮。
飲食禮儀發端于史前時代。在中國,根據文獻記載可知,至遲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經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在古代正式的宴會中,座次是非常講究的。以東向為尊的禮俗起源于先秦。
一般情況下,只要不是在堂室內,如在一些普通的房子里或軍帳中,宴席座次是以東向(坐西面東)為尊。秦漢時期,以東向為尊在史籍中多有記載。但若在堂室宴客時,就不以東向為尊了,而以南向(坐北朝南)為尊,其次為西向,再次為東向,最后為北向。席上最重要的是上座,必須待上座者入席后,其余的人方可入座,否則為失禮。這種以宴席座位次序來顯示地位的禮俗,一直傳承到近現代。

除了座次安排要嚴謹,尊讓絜(jié)敬的餐桌禮儀也極為繁瑣。
擺放菜肴時,帶骨的菜肴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飯食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右手方。細切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醬類放在近處。姜、蔥等作料放在稍遠一些的地方,酒漿等飲料要和湯羹放在同一方向。如果有肉脯等物,則彎的在左,挺直的在右。上魚肴時,如果是帶汁的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如果是干魚,要將魚頭對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天魚脊向著賓客右方。上五味調和的菜肴時,要用右手握持,用左手托捧。
用餐過程中,如果和別人一起,不可只顧自己;飯前要做好手部清潔;不要用手團飯團;不要把多余的飯放回食器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嘖嘖作響;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里;不要專據食物;不要簸揚熱飯;不要落得滿桌是飯,流得滿桌是湯。
這些繁瑣禮節旨在讓人們知敬畏、懂進退,以達到上下有禮、貴賤不相逾的目的。
豫菜頭牌 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合食制形成
在《清明上河圖》中,汴京(今河南開封)的餐館里,能看到許多坐著高椅圍著大桌進餐的食客。這說明,在宋代,人們已經改變了分餐的習慣,開始團團圍坐進食。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吳玉貴研究員認為:“至少從戰國起,中國古代飲食一直采取分餐制飲食方式,即在聚餐時,在每位就餐者面前放置一張低矮的食案,各人分餐而食……到了唐朝,隨著高足坐具的傳入和流行,引發了餐制的革命性變革,人們的就餐習俗由席地而坐的分餐制轉而變為高凳(或椅)大桌的合食制。”
《筷子:飲食與文化》一書中提到,漢代獨食制、唐代會食制和宋代以后逐漸開始的合食制,是中國食制發生的三次重大變化。
合食制最大特點就在于非常符合中國人的觀念,增加了人們相互交流的機會。合食時,人們團團圍坐,其樂融融,這與中國傳統尚“和”的思想非常契合,最終成為定制。

從分食到合食,食制的每一次變化,都有中原地區的深度參與。漢唐宋時期,統治者大多將都城定在長安、洛陽或開封,宮廷皇族、官僚士人、富商大賈等也大都集中于此。他們對美食佳飲的追求,為這一時期飲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這對全國其他地區具有導向性和示范性作用。
西漢張騫通西域后,從西域傳來的葡萄、石榴、核桃、芝麻等豐富了人們的飲食文化生活。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食物、飲食方式、飲食習俗廣泛傳入中原,雙方交流頻繁。在此背景下,這一時期的烹飪技術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飲食習俗方面,人們由一日兩餐制逐漸過渡到一日三餐制。由于高桌大椅等家具出現、菜肴品種增多等因素,分食制逐漸向合食制過渡,到北宋時,合食制已基本形成。

全書洋洋灑灑十萬字,勾勒了上萬年的鯉魚文化史和豫菜發展史。這是中華餐飲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統闡述鯉魚文化的專著,填補了鯉魚文化沒有系統闡述的空白,對于鯉魚文化體系打造、黃河鯉魚頭牌回歸以及豫菜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
即日起,阿五將對本書進行連載,敬請關注!

豫菜頭牌 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專職的廚師和大型宴會
河南禹州城有個古鈞臺遺址。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場“王的盛宴”就發生在這里,史稱“鈞臺之享”。
大禹去世后,其子夏啟為廢除禪讓制,進一步鞏固王權,“大饗諸侯于鈞臺”。這次會面也確立了夏啟的“共主”地位,開啟了“家天下”的時代。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專職的廚師開始出現。夏代的第六位君主少康,曾當過有虞氏的庖正。傳說,他不僅善于烹調,還長于“調和”諸侯。
商代著名大臣伊尹,被稱為“中華廚祖”。他對烹調極有研究,提出了“五味調和”與“火候論”,為我國烹飪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烹飪技術的提高,貴族們已不再僅僅滿足于吃得飽,而是追求吃得好,開始講究美味,人數眾多的大型宴會也出現了。
至周代,膳食機構已經相當完善了。據《周禮·天官·冢宰》統計,周代食官有膳夫、庖人、內饔(yōng)等20余種,共計2294人。他們共同負責周王室的膳食和祭祀供品。

這一時期的宴會形式、進餐制度對后世影響極大。“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中,對天子、諸侯、大夫、士在進餐舉宴時該吃什么東西,用幾道菜,放什么調味品,使用什么食具,有什么規矩,奏什么樂,唱什么歌等都有極其苛細繁瑣的規定。這些規定從側面體現出了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從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統治者的權威和利益。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些規定也有約束過度飲食、避免舉止失儀等積極意義。
在日常飲食方面,人們因為長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漸形成了兩餐制,進餐時仍采用原始社會遺留下來的分餐制。當時,由于高大的家具還沒有出現,人們常在室內席地而食,或把飯菜放置在小食案上進食。
豫菜頭牌 之 黃河之水天上來
飲食禮儀的形成
歷史上有一場改變了很多人命運的宴會,即鴻門宴。拋開宴會的刀光劍影不談,單是座次就很有意思。
《史記·項羽本紀》中所記的宴席座次為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羽和他的叔父項伯坐西朝東,這個位置是最尊貴的座位;面朝南的座位上,坐著謀士范增;面朝北的座位是客人劉邦的;面向西的座位是張良的。當時的張良地位最低,所以張良是侍坐,即侍從陪客。
一般來說,項羽宴請劉邦,應請劉邦坐在最尊貴的位置,但這場宴會的座次卻是主客顛倒的,這充分反映出了項羽的自尊自大和他對劉邦的輕侮。
飲食禮儀發端于史前時代。在中國,根據文獻記載可知,至遲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經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在古代正式的宴會中,座次是非常講究的。以東向為尊的禮俗起源于先秦。
一般情況下,只要不是在堂室內,如在一些普通的房子里或軍帳中,宴席座次是以東向(坐西面東)為尊。秦漢時期,以東向為尊在史籍中多有記載。但若在堂室宴客時,就不以東向為尊了,而以南向(坐北朝南)為尊,其次為西向,再次為東向,最后為北向。席上最重要的是上座,必須待上座者入席后,其余的人方可入座,否則為失禮。這種以宴席座位次序來顯示地位的禮俗,一直傳承到近現代。

除了座次安排要嚴謹,尊讓絜(jié)敬的餐桌禮儀也極為繁瑣。
擺放菜肴時,帶骨的菜肴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飯食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右手方。細切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醬類放在近處。姜、蔥等作料放在稍遠一些的地方,酒漿等飲料要和湯羹放在同一方向。如果有肉脯等物,則彎的在左,挺直的在右。上魚肴時,如果是帶汁的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如果是干魚,要將魚頭對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天魚脊向著賓客右方。上五味調和的菜肴時,要用右手握持,用左手托捧。
用餐過程中,如果和別人一起,不可只顧自己;飯前要做好手部清潔;不要用手團飯團;不要把多余的飯放回食器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嘖嘖作響;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里;不要專據食物;不要簸揚熱飯;不要落得滿桌是飯,流得滿桌是湯。
這些繁瑣禮節旨在讓人們知敬畏、懂進退,以達到上下有禮、貴賤不相逾的目的。
豫菜頭牌 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合食制形成
在《清明上河圖》中,汴京(今河南開封)的餐館里,能看到許多坐著高椅圍著大桌進餐的食客。這說明,在宋代,人們已經改變了分餐的習慣,開始團團圍坐進食。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吳玉貴研究員認為:“至少從戰國起,中國古代飲食一直采取分餐制飲食方式,即在聚餐時,在每位就餐者面前放置一張低矮的食案,各人分餐而食……到了唐朝,隨著高足坐具的傳入和流行,引發了餐制的革命性變革,人們的就餐習俗由席地而坐的分餐制轉而變為高凳(或椅)大桌的合食制。”
《筷子:飲食與文化》一書中提到,漢代獨食制、唐代會食制和宋代以后逐漸開始的合食制,是中國食制發生的三次重大變化。
合食制最大特點就在于非常符合中國人的觀念,增加了人們相互交流的機會。合食時,人們團團圍坐,其樂融融,這與中國傳統尚“和”的思想非常契合,最終成為定制。

從分食到合食,食制的每一次變化,都有中原地區的深度參與。漢唐宋時期,統治者大多將都城定在長安、洛陽或開封,宮廷皇族、官僚士人、富商大賈等也大都集中于此。他們對美食佳飲的追求,為這一時期飲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這對全國其他地區具有導向性和示范性作用。
西漢張騫通西域后,從西域傳來的葡萄、石榴、核桃、芝麻等豐富了人們的飲食文化生活。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食物、飲食方式、飲食習俗廣泛傳入中原,雙方交流頻繁。在此背景下,這一時期的烹飪技術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飲食習俗方面,人們由一日兩餐制逐漸過渡到一日三餐制。由于高桌大椅等家具出現、菜肴品種增多等因素,分食制逐漸向合食制過渡,到北宋時,合食制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