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豫菜高質量發展暨阿五創辦20周年活動于鄭州圓滿舉辦。在現場數百位國內外文化界、餐飲界專家和企業家的見證下,一本關于黃河鯉魚和豫菜文化的書籍《千年一魚》正式發布。

全書洋洋灑灑十萬字,勾勒了上萬年的鯉魚文化史和豫菜發展史。這是中華餐飲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統闡述鯉魚文化的專著,填補了鯉魚文化沒有系統闡述的空白,對于鯉魚文化體系打造、黃河鯉魚頭牌回歸以及豫菜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
即日起,阿五將對本書進行連載,敬請關注!

豫菜頭牌 之 豫菜頭牌養成記
黃河鯉魚為何能成為“頭牌”
清朝末年,豫菜迎來了又一次輝煌時刻。
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從西安回北京,路過開封。開封府尹呈上鯉魚焙面,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吃后贊不絕口。光緒夸這道菜是“古汴珍饈”,而慈禧太后更是“膳后忘返”,起駕前送了“熘魚何處有,中原古汴州”的對聯給開封府尹。
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喜歡吃魚,也喜歡釣魚。他最喜歡的魚是老家河南的黃河鯉魚,認為其他地方的魚無法與之相比。

因為光緒皇帝、慈祥太后愛吃黃河鯉魚,袁世凱也愛吃黃河鯉魚,北京的豫菜館——厚德福便趁此機會積極營銷擴張,迅速發展成為京城餐飲名店。
一時間,厚德福成為京城達官顯貴競相光顧的寶地,財源滾滾,越做越大。不久,厚德福便在上海、香港、天津、沈陽、青島、南京、成都等地廣設分號,成為近代中餐第一家全國連鎖企業。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一書中,描寫了許多京城美食。在他的筆下,厚德福足以和那些魯菜大飯莊相媲美,而他對厚德福的幾道名菜——黃河鯉魚、核桃腰、鐵鍋蛋、瓦塊魚等的描繪,令人至今讀來仍口舌生津。
汪曾祺先生在《人間有味》中,也專門寫過黃河鯉魚:“我不愛吃鯉魚,因為肉粗,且有土腥氣,但黃河鯉魚除外。”汪曾祺在河南開封吃過黃河鯉魚,認為其“名不虛傳”。
河南、山東一帶人對鯉魚很重視,酒席上必須有鯉魚,“無魚不成席”,婚宴尤不可少。這一帶的人對即將結婚的青年男女,不說“等著吃你的喜酒”,而說“等著吃你的大鯉魚”。

至于哪種鯉魚最好吃,汪曾祺先生也給出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為,鯉魚要吃3斤左右的,品質最好、價格也最貴。《水滸傳》第十五回中,吳用找到阮小二說:“小生自離了此間,又早二年。如今在一個大財主家做門館,他要辦筵席,用著十數尾重十四五斤的金色鯉魚。因此特地來相投足下。”在汪曾祺先生看來,鯉魚大到十四五斤,就不好吃了,“寫《水滸傳》的施耐庵、羅貫中對吃鯉魚外行”。除了厚德福,上海也有一家聲名遠播的豫菜館——梁園致美樓。
梁園致美樓是河南人在上海開的豫菜館,1911年開業,由長垣廚師郭玉林、李四志、張清之投資創辦,長垣廚師“大李師”李景聚和弟弟“小李師”李瑞聚掌勺做菜。梁園致美樓的廚師廚藝高超,以扒、爆、炸、燒見長,在上海大有名聲。
據《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先生從1934年到1935年,6次到梁園致美樓吃飯,日記里有“屬梁園豫菜館訂菜”,還不時請那的廚師“來寓治饌”。
1934年12月19日這天,魯迅特意設宴,請茅盾、蕭紅、蕭軍等來上海豫菜館。因為豫菜館生意火爆,需提前訂菜,頭一天,也就是12月18日,魯迅先生便去訂菜了。

魯迅先生在信中提前囑咐蕭紅、蕭軍:“本月十九日下午六時,我們請你們倆到梁園豫菜館吃飯,另外還有幾個朋友,都可以隨便談天的。梁園地址是廣西路三三二號。廣西路是二馬路與三馬路之間的一條橫街,若從二馬路彎進去,比較近。”想來,當年從東北奔波來上海的蕭軍、蕭紅常到魯迅先生家“打秋風”,信函字里行間體現出了魯迅先生對“二蕭”的關心。當時,“二蕭”剛到上海,生活窘迫,也就是在這一次吃飯后,他們“借魯迅二十塊錢”。
后來,長垣廚師把魯迅先生在梁園致美樓喜歡吃的糖醋軟熘鯉魚、鐵鍋蛋、酸辣肚絲湯、核桃腰四道菜稱為“魯公筵”。
1949年10月1日當晚,新中國舉行了第一次國宴,被稱為“開國第一宴”,因為當時沒有影像資料,當時宴會的菜單便也無從考證。現流傳比較廣的三個版本中,兩版都提到了紅燒鯉魚。

現代人對黃河鯉魚的認同感也同樣很高。在2016年,國內曾舉行了一次關于“國魚”的評選,超過15萬人參與投票。最終,黃河鯉魚毫無懸念地成為“國魚”的代表,而黃河鄭州段則被選為最佳的黃河鯉魚原產地。
如今,逢年過節、壽誕嫁娶,人們的餐桌上總也少不了一條黃河鯉魚,尤其是紅燒黃河鯉魚。它色澤紅潤,滑嫩鮮香,老少皆宜,受到眾多食客的喜愛。
在流淌千年的中華文化中,鯉魚不僅有著“洛鯉伊魴,貴于牛羊”的尊貴身份,還有著年年有余、鯉魚躍龍門的美好寓意,當之無愧成了豫菜頭牌。

全書洋洋灑灑十萬字,勾勒了上萬年的鯉魚文化史和豫菜發展史。這是中華餐飲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統闡述鯉魚文化的專著,填補了鯉魚文化沒有系統闡述的空白,對于鯉魚文化體系打造、黃河鯉魚頭牌回歸以及豫菜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
即日起,阿五將對本書進行連載,敬請關注!

豫菜頭牌 之 豫菜頭牌養成記
黃河鯉魚為何能成為“頭牌”
清朝末年,豫菜迎來了又一次輝煌時刻。
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從西安回北京,路過開封。開封府尹呈上鯉魚焙面,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吃后贊不絕口。光緒夸這道菜是“古汴珍饈”,而慈禧太后更是“膳后忘返”,起駕前送了“熘魚何處有,中原古汴州”的對聯給開封府尹。
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喜歡吃魚,也喜歡釣魚。他最喜歡的魚是老家河南的黃河鯉魚,認為其他地方的魚無法與之相比。

因為光緒皇帝、慈祥太后愛吃黃河鯉魚,袁世凱也愛吃黃河鯉魚,北京的豫菜館——厚德福便趁此機會積極營銷擴張,迅速發展成為京城餐飲名店。
一時間,厚德福成為京城達官顯貴競相光顧的寶地,財源滾滾,越做越大。不久,厚德福便在上海、香港、天津、沈陽、青島、南京、成都等地廣設分號,成為近代中餐第一家全國連鎖企業。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一書中,描寫了許多京城美食。在他的筆下,厚德福足以和那些魯菜大飯莊相媲美,而他對厚德福的幾道名菜——黃河鯉魚、核桃腰、鐵鍋蛋、瓦塊魚等的描繪,令人至今讀來仍口舌生津。
汪曾祺先生在《人間有味》中,也專門寫過黃河鯉魚:“我不愛吃鯉魚,因為肉粗,且有土腥氣,但黃河鯉魚除外。”汪曾祺在河南開封吃過黃河鯉魚,認為其“名不虛傳”。
河南、山東一帶人對鯉魚很重視,酒席上必須有鯉魚,“無魚不成席”,婚宴尤不可少。這一帶的人對即將結婚的青年男女,不說“等著吃你的喜酒”,而說“等著吃你的大鯉魚”。

至于哪種鯉魚最好吃,汪曾祺先生也給出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為,鯉魚要吃3斤左右的,品質最好、價格也最貴。《水滸傳》第十五回中,吳用找到阮小二說:“小生自離了此間,又早二年。如今在一個大財主家做門館,他要辦筵席,用著十數尾重十四五斤的金色鯉魚。因此特地來相投足下。”在汪曾祺先生看來,鯉魚大到十四五斤,就不好吃了,“寫《水滸傳》的施耐庵、羅貫中對吃鯉魚外行”。除了厚德福,上海也有一家聲名遠播的豫菜館——梁園致美樓。
梁園致美樓是河南人在上海開的豫菜館,1911年開業,由長垣廚師郭玉林、李四志、張清之投資創辦,長垣廚師“大李師”李景聚和弟弟“小李師”李瑞聚掌勺做菜。梁園致美樓的廚師廚藝高超,以扒、爆、炸、燒見長,在上海大有名聲。
據《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先生從1934年到1935年,6次到梁園致美樓吃飯,日記里有“屬梁園豫菜館訂菜”,還不時請那的廚師“來寓治饌”。
1934年12月19日這天,魯迅特意設宴,請茅盾、蕭紅、蕭軍等來上海豫菜館。因為豫菜館生意火爆,需提前訂菜,頭一天,也就是12月18日,魯迅先生便去訂菜了。

魯迅先生在信中提前囑咐蕭紅、蕭軍:“本月十九日下午六時,我們請你們倆到梁園豫菜館吃飯,另外還有幾個朋友,都可以隨便談天的。梁園地址是廣西路三三二號。廣西路是二馬路與三馬路之間的一條橫街,若從二馬路彎進去,比較近。”想來,當年從東北奔波來上海的蕭軍、蕭紅常到魯迅先生家“打秋風”,信函字里行間體現出了魯迅先生對“二蕭”的關心。當時,“二蕭”剛到上海,生活窘迫,也就是在這一次吃飯后,他們“借魯迅二十塊錢”。
后來,長垣廚師把魯迅先生在梁園致美樓喜歡吃的糖醋軟熘鯉魚、鐵鍋蛋、酸辣肚絲湯、核桃腰四道菜稱為“魯公筵”。
1949年10月1日當晚,新中國舉行了第一次國宴,被稱為“開國第一宴”,因為當時沒有影像資料,當時宴會的菜單便也無從考證。現流傳比較廣的三個版本中,兩版都提到了紅燒鯉魚。

現代人對黃河鯉魚的認同感也同樣很高。在2016年,國內曾舉行了一次關于“國魚”的評選,超過15萬人參與投票。最終,黃河鯉魚毫無懸念地成為“國魚”的代表,而黃河鄭州段則被選為最佳的黃河鯉魚原產地。
如今,逢年過節、壽誕嫁娶,人們的餐桌上總也少不了一條黃河鯉魚,尤其是紅燒黃河鯉魚。它色澤紅潤,滑嫩鮮香,老少皆宜,受到眾多食客的喜愛。
在流淌千年的中華文化中,鯉魚不僅有著“洛鯉伊魴,貴于牛羊”的尊貴身份,還有著年年有余、鯉魚躍龍門的美好寓意,當之無愧成了豫菜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