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建扶貧車間,我們的‘夫妻店’還是個家庭作坊。”1月13日,臺前縣吳壩鎮石橋村的毛絨玩具廠負責人范龍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這幾年,毛絨玩具市場不錯,從事這行多年的范龍勝、劉曉輝夫婦一直想擴大生產,但受場地、資金制約,只能在家里“貓著”。2016年5月,得知縣里要統一規劃建設扶貧車間,土地資金都有優惠政策,他便申請了30萬元產業扶貧貸款。鄉里幫他辦理各種手續,不到一個月,扶貧車間就投入使用。隨后,省內外的訂單紛至沓來,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還安排30多名貧困群眾就業。范龍勝說,他們正在琢磨投建第二個扶貧車間。
眼下,臺前縣像范氏夫婦一樣,通過扶貧車間投身脫貧攻堅戰的“夫妻檔”還有幾十對,涉及羽絨制品、相框加工等多個行業。這些建在群眾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不僅發展了集體經濟,壯大了縣域經濟,還給貧困群眾帶來了實惠。
石橋村村民韓玉霞在受訪時非常開心,去年在政府的幫扶下,她成了毛絨玩具廠的一名工人,加上空余時間打零工,當年收入2萬多元,摘掉了貧困帽。城關鎮徐嶺西村村民陳存安、宋秋娥夫婦發揮一技之長,投資創辦了電動車充電器生產加工項目,不僅自己致富了,還帶動本村及周邊村40多名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路,一年下來,徐嶺西村的貧困戶由23戶降至2戶。
除了帶動增收,扶貧車間還兼顧了不少群眾的“家務事”。吳壩鎮朱莊村成顯雨、宋金鳳夫婦創辦的羽絨服加工廠內,貧困戶鄭麗華樂呵呵地說:“以前在外地打工,干啥都不方便,這個設在家門口的廠子,既不耽誤我照顧老人孩子,又能賺錢補貼家用,真是一舉兩得!”
村民們把這種便利稱作“留得住媽,拴得住娃”。在打漁陳鎮包棗樓村晨晨服飾的車間里,有一間安靜的小屋。每天放學后,總有一群孩子在這里寫作業、看動畫片。這個特殊的“托兒所”,為務工農民量身打造,廠里有志愿者免費輔導孩子們學習。在這個扶貧車間里,38名貧困人口穩定就業;房頂上,600多平方米的光伏板已經建成,可幫扶20個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
群眾得實惠,企業降成本,經濟添活力,讓多方共贏的扶貧車間在臺前遍地開花。2016年以來,全縣新建和改擴建精準扶貧就業基地124個,共吸納就業8090人,其中貧困群眾3562人。去年9月,全國扶貧車間現場會在臺前舉行觀摩活動,國務院扶貧辦領導稱贊臺前的做法“接地氣、得民心、可持續”。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歸欣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