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恒大集團為烏蒙山區扶貧干部壯行的視頻火爆網絡。這段錄制于去年5月的視頻顯示:為幫扶畢節市大方縣,恒大已無償投入30億元,并且還要繼續投入80億元;在全國民企里第一個成立扶貧辦,從各級干部中選拔2108人奔赴扶貧一線;截止到2016年年底,已經幫助大方縣8萬群眾初步脫貧,要確保到2018年年底實現1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扶貧是個良心活。恒大真金白銀的投入、盡銳出戰的誠意和令人矚目的成績,足以讓最挑剔的人豎起大拇指。回過頭來再品味視頻里恒大掌門人許家印的那些“金句”——“沒有國家的14塊錢助學金,我大學畢不了業;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就沒有恒大的今天”“恒大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國家給的、社會給的,我們應該去承擔社會責任”“幫扶畢節市,是我們回報社會的最好平臺”,就更能體會這位出身貧苦的河南老鄉、中國首富的扶貧決心和家國情懷。
打贏脫貧攻堅戰,黨委政府是主導,但扶貧絕不是黨委政府的“獨角戲”。動員全社會力量行動起來,構建社會扶貧大格局,需要更多像恒大這樣的企業參與進來,為這場波瀾壯闊的戰役貢獻力量。
企業有責任參與扶貧事業。改革開放大潮造就了一大批“先富起來”的人,比如常年出現在各種富豪排行榜上的企業家。但由于發展的不充分不均衡,也有數千萬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之下,比如大涼山里攀懸崖過大江求學的孩子們。自古以來,“達則兼濟天下”是我們中華民族推崇的行為準則。“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縮減社會貧富差距,是企業和企業家應盡的社會責任。
企業也有能力做好扶貧事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主體,民營企業在發展產業、獲取利潤上“嗅覺”更敏感,也更能在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穩定脫貧上體現“精準”。比如恒大在幫扶大方縣的實踐中,將公益參與、產業開拓、社區綜合開發三種模式相結合,確保政府與企業優勢互補、高效協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比如我省開展的“千企幫千村”行動,去年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33.4億元,讓24萬多名貧困群眾受益。
參與扶貧事業,也是企業回報社會的有效平臺。脫貧攻堅,是我國的第一民生工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整體消除絕對貧困,在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都是第一次,每一個投身其中的人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對于那些有志于回報社會的企業和企業家而言,這更是“千載難逢”的平臺和機會。成功的企業和偉大的企業,中間的差距不僅僅是錢,還有社會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說:“到2020年只有3年的時間,全社會要行動起來,盡銳出戰,精準施策,不斷奪取新勝利。”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更多的企業發揮作用。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企業行動起來,一定能匯聚起澎湃的社會扶貧合力,也必將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行穩致遠。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歸欣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