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作為全省機構網點最多、服務區域最廣、存貸款規模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機構,一大批縣級農信社甩掉歷史包袱,轉換經營機制,蛻變為現代農村商業銀行,能更好地承擔起支持“三農”、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
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農信社存款余額11896億元,貸款余額6758億元,分別占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份額的20.14%、16.19%,穩居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首位。因為“支農支小”的經營定位及歷史、體制原因,和全國一樣,我省不少農信社也存在歷史包袱沉重、不良貸款率較高的問題。
深化農信社體制改革是省委、省政府確立的重要改革任務之一。2015年7月,省政府印發《河南省農信社改制組建農商行工作專項方案(2015—2017年)》,要求3年內全部完成縣級農信社改制組建農商行的戰略任務。
在農信社改制過程中,如何消化不良資產、優化監管指標是一大難題。據介紹,為確保“三年行動計劃”如期完成,省政府專門成立了深化農信社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責任,通過大力清收不良貸款、置換農信社不良資產、引進社會資本、改善經營等措施,大力化解歷史包袱,成熟一家、組建一家。
通過不懈努力,到2017年年底,全省農信社139家法人機構中,98家已掛牌開業和獲批籌建,31家正履行籌建程序,10家已達到組建標準,總體完成了組建農商銀行目標任務。
省轄市城區農信社整合組建市級農商銀行工作也扎實推進,洛陽、駐馬店、許昌、濮陽、周口等已經完成組建,平頂山、南陽、信陽等12個市已達到組建標準,正在履行籌建程序。
從改革情況看,已改制的農商銀行,內部控制和防范風險能力明顯提高,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監管指標顯著改善。體制機制的變革也讓改制后的農商銀行煥發新活力。2017年,新鄭、濟源兩家農商銀行被中國銀監會評為全國標桿銀行,新密、中牟、蘭考、洛陽、安陽商都、臺前、盧氏、駐馬店等8家農商銀行被河南銀監局評為全省標桿銀行,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令人欣喜的是,2017年9月末,全省農信系統主要監管指標首次達到正常銀行標準,風險防控能力明顯增強,這與縣級農信社全面改制、不良貸款總量和占比大大降低密切相關。
農信社是服務“三農”的金融主力軍,縣級農信社全面改制對我省農村金融影響幾何?河南大學金融系副教授張慧認為,隨著農信社改制為農商行,原來存在的制度不健全、資產質量差、潛在風險高的歷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經營更加靈活、管理更加順暢、風險更加可控,對全省金融風險防范和監管指標改善起到巨大作用,也將有效增加農村金融服務供給,提高基礎金融服務質量,更好地服務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陳慧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