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旅行……這些一個人做的事,你做過嗎?
即使沒做過,也不要覺得意外。在這個晚婚逐漸普及的年代,為了取悅獨立的自己而進行的個人消費水漲船高。
當然,個性十足的90后甚至00后“為自己而活”的理念幾乎深入骨髓,有單身女性認為買套舒適的房子比結婚更重要,有大學生將生活費的四分之三用來買動漫和充值游戲。
在一些發達國家,獨來獨往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文化。
【故事 】
“鄭漂”女編輯
為取悅自己而生活
在微博上,一份“國際孤獨等級表”很火爆,它將孤獨等級分為十級,從一個人逛超市、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等依次遞增。
即使等級最高的“一個人做手術”,在馬麗看來也不足為奇。
長相清秀的馬麗是一位“鄭漂”,來自商丘,在鄭州5年一直在新聞網站做編輯,一個月工資5000多元。今年28歲的她,仍單身。對于結婚,家人也很著急,小她3歲的妹妹去年就抱上了孩子。
“之前談過兩個男朋友,都是草草了事。”馬麗說,自此,她開始沉迷一個人的生活。
馬麗粗略算了下,自習慣一個人的生活,每個月為取悅自己而進行的消費大概有3000元,這還不包括時不時出去旅游的花費。她租住的房子臥室里,20多平方米的空間有3個柜子,擺放著上百件服裝及各款背包。
去年3月,馬麗開始接觸健身房。她直接選擇了一位收費最高的韓國私人教練,一節課150元。過完春節,她準備再去報一個插花班或者烘焙班。
馬麗至今最大的一筆花銷,要數去年年底在鄭州四環邊購置的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產。
在為她婚事操碎心的父母看來,女兒有了房子,估計要在單身的路上越走越遠了。其實馬麗心里清楚,如果遇到合適的,她也不排斥接觸,但目前還是想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好、過得精致。
“身邊過著像我這種生活的女性甚至男性不在少數,在一線城市這種情況更多,三四十歲不著急結婚的大有人在。我們想為自己而生活,到了以后的某天,也能把最好的自己展現給另一半。”馬麗說。
【故事 】
他們享受一個人
旅行和看電影
在鄭州某銀行網點做經理的90后馬女士,去年自己去馬來西亞轉了轉。之前,馬女士曾多次只身旅行。
“我基本沒想過找人或者報團旅行,報團要受各種安排限制,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是‘佛系’的,誰管誰啊?”馬女士說,結伴旅行是一件高風險的人際交往,所以最好自己安排自己,想轉就轉,轉累了在酒店昏睡一天,“以前有幾次和朋友結伴旅行,因為要去的地方不統一,經常產生分歧和矛盾。”
在一家婚慶公司工作的李先生,也是主動找“孤獨”的。一星期內,他會有兩三天在公司附近的咖啡館里,點一杯咖啡、刷刷新聞,甚至有時候他會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一個人坐在電影院里看場電影。
他不覺得這種行為是孤獨的,在繁忙工作中,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能找個時間、找個地方放空自我,是他始終夢寐以求的。
【調查】
“孤獨”的貶義色彩
正在淡化
職場實名社交平臺脈脈數據研究院最近就對職場人進行了一次“孤獨感”調查。
調查數據顯示,有六成多的人表示平時會感覺孤獨。在孤獨感出現的頻率上,偶爾孤獨的人占51.77%,經常孤獨的占27.22%,每天都會孤獨的占21.01%。設計師、教師、運營編輯是最容易感到孤獨的職業。
對于孤獨這個詞,批判色彩和悲觀情緒較為集中,然而隨著人們認知的改變,孤獨的解釋更客觀和開放,它甚至可以理解成“獨身”。
在現實中,在向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遷徙的流動社會中,為了生存而活,造就了不少“獨身”的人,而強調個人自由和權利,認同自身心理狀況以及獨特自我的現代年輕人,同樣容易“獨來獨往”。
這種生活方式在傳統社會里,有可能被釘在“社交恥辱柱”上,但在現代社會,“獨生活”讓人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和精力來管理和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以及實現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責任。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獨生活”的人雖然生存壓力大,但普遍生活控制感較強,多數對自己處理問題充滿信心,并未表現出顯著的焦慮、緊張、絕望、價值感缺失等問題。
【國外】
澳大利亞
并沒有“孤獨潮流”
墨爾本The Crux&Co與The Lights in the Attic兩家咖啡店的老板李洪曉,高中時就到墨爾本讀書,雖然最初因語言不通稍有孤立感,但因不錯的適應能力很快融入澳洲社會。
李洪曉說,居澳華人很少有孤立感,反倒很難融入澳洲社會的是來自中國等人際關系非常緊密的國家的留學生。這些國家的留學生在澳多數“抱成一團”,與當地居民經常接觸少之又少。
“澳洲人將工作日與休息日劃分得很清,工作日大家都獨自休息吃飯,除非有要事否則幾乎不坐在一起嘮家常。但到了休息日,如果你在進行娛樂活動時不與他人一起行動,這在他們眼中是異常行為。”李洪曉說,所以一個人活動是十分經常和自然的,相反,類似旅游、派對、看電影、去KTV這些讓人瘋狂盡興的項目,不和他人結伴才是真正的不自然,“如果你自己一個人去唱KTV或看電影,要是被好朋友知道他們會勸你去看心理醫生。”
“這應該是兩個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所以澳大利亞基本上不存在‘孤獨潮流’這一說。”李洪曉說。
“一人文化”在日本
已衍生出“一人經濟”
日本被公認為全世界最忙碌的國家之一,工作日里,“兩點一線”的工作狀態十分普遍。在日本留學的鄭州女孩李蕾介紹,這種生活方式催生了日本人“一個人”的生活狀態,一些日本餐館同樣體現著類似的“一人文化”。
李蕾說,在日本一家著名的拉面館,食客面墻而坐,兩邊均有圍墻,組成“一個人的空間”,“你不需要跟旁邊的人寒暄,不用擔心自己的拉面會不會點太多而被取笑,更不用因為不小心碰到了別人的胳膊而跟別人道歉,這是真正的‘一人食’。”
而日本的大東文化大學,從十幾年前開始就在食堂設置單人座位。在能容納6人的餐桌中間設立半透明的塑料板,吃飯時互相看不到對面的人。“這樣的設置被學生所熱愛,因為他們覺得一個人能安安靜靜吃飯,其他的大學也在模仿。”李蕾說。
在出行方面,日本的夜行巴士每排只有兩個或三個座位,還有許多巴士會在座位間的過道上設置簾子,這樣乘客就會有充分的自我空間。
“一人文化”在日本流行已久。一人火鍋,一人拉面,一人學生食堂,一人咖啡,一人卡拉OK……日本的“一人文化”衍生出的“一人經濟”,已經成為日本逐漸普及的業態。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