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由于政策原因和市場因素,親子類節目幾乎在電視熒屏上絕跡,轉向網絡視頻平臺謀求空間。比如《爸爸去哪兒》從湖南衛視轉移到芒果TV播出以后,收視率和廣告效應雖然不能和電視播出同日而語,卻也依舊坐穩親子類節目“一哥”的位置。然而,《爸爸去哪兒》第六季臨近開播卻宣布延期上線,和《爸爸去哪兒》同類型的網播明星類親子節目《想想辦法吧!爸爸》也在開播前宣布延播,一時讓人們紛紛猜測各種可能性。不過,8月24日,國家廣電總局關于《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傳達出來的信息是,親子類節目將再次受到政策調控。
在這項管理規定的征求意見稿中,提到了14項未成年人節目不得含有的內容,包括渲染暴力、血腥、恐怖,教唆犯罪或者傳授犯罪方法;除健康、科學的性教育之外的涉性話題、畫面,肯定、贊許未成年人早戀;詆毀、歪曲或者以不當方式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過分強調或者過度表現財富、家庭背景、社會地位;宣揚或者肯定不良的家庭觀、婚戀觀、利益觀;宣傳、介紹各類電子游戲等內容。如以科普、教育、警示為目的,節目中確有必要出現上述內容的,應當適時地在顯著位置設置明確提醒,并作相應技術處理。另外,為防止未成年人節目出現商業化、成人化和過度娛樂化傾向,未成年人節目不得宣揚童星效應或包裝、炒作明星子女,不滿10歲兒童禁止代言廣告,并且播出過程中至少每隔30分鐘設置明顯的休息提示信息。
雖然有網友表示不理解,因為很多“星二代”的呆萌表現確實讓觀眾看得很舒心,但作為一個健康發展的社會來講,不管是電視臺還是視頻網站,絕不應該單純以收視率和純娛樂為目的。在親子類節目泛濫的那幾年,雖然收視率上去了,但掙快錢、過度商業化、過度消費未成年人等現象帶來的負面作用顯而易見,另外還會給缺乏社會經驗和認知的未成年人帶來明顯的負面效應。
事實上,這并不是國家第一次對親子類節目做出政策上的限制。2016年,國家廣電總局先后下發通知,要求真人秀節目應注意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盡量減少未成年人參與。規定出臺后,一大批當時勢頭正勁的親子類節目遭到“痛擊”,延續下來的《爸爸去哪兒》也從第四季開始臺轉網播出。
雖然不知道接下來這些節目是停播還是整改后播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要想做一檔成功的親子類節目,內容鮮活、萌娃多多、故事精彩是表象,最重要的是要在娛樂之余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導向,讓觀眾不僅感受到節目的快樂。雖然明星可以通過各種綜藝節目名利雙收,但節目方不能把綜藝節目主動打造成明星的吸金平臺,如何讓明星身體力行地發揮示范作用,讓觀眾感受到節目中傳達出來的正能量?這不僅僅是親子類節目應有的品質,也是所有綜藝節目努力的方向。
作者:河南日報 王不動
編輯:河南商報 王凡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