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丁亞菲 文/圖
3月21日,鄭州航空港區,優佳智培的實訓基地里,一場為小米組織的面試正在進行。
當天,20位經過職業培訓的大專生和本科生通過面試后被小米錄取,將成為其手機自動化生產線上的技術人員,月薪起步即近萬元。
優佳智培副校長安少君感嘆:過去在工廠,沒有核心技術的工人只能做重復性勞動;現在,能“馴服”智能工廠里自動化設備的人才,成為了真正的“香餑餑”。
這些學員的經歷,是中國制造業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的縮影,也是優佳智培為學校和企業架起橋梁的真實寫照。

【工業4.0時代:大廠喜歡的人才,要懂機器也要會溝通】
從春晚舞臺上扭秧歌的宇樹機器人,到智能工廠里的無人生產線,再到當下席卷全國的“打工機器人”狂潮,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機器人的身影已無處不在。
其中,工業機器人更是已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3C電子、物流、醫療等多個行業。
安少君曾到訪過的小米智能手機工廠里,指揮室內,巨幅大屏幕上展示著手機生產、設備運行狀態以及故障報修等一系列關鍵數據,實時顯示著手機制造的全流程。
在廠房內,機械臂在空中劃出流暢的弧線,自動化設備有條不紊地運轉著。從原材料入庫到成品出庫,整個生產過程幾乎不需要人工干預,而是由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來完成。
“智能工廠,不是不需要人,而是需要能駕馭機器的人。無論機器如何取代人,最終還是需要人去馴服機器。”安明哲告訴頂端新聞記者,近5年來,比亞迪、華為、富士康等頭部企業紛紛將招聘門檻從“普工”轉向了具備符合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以小米為例,在最近的這次招聘中,其自動化產線的技術崗位,要求應聘者既懂機械調試,又要掌握PLC編程、設備故障診斷等復合能力。只要具備這些能力,學歷門檻甚至可以從社招的本科學歷,降至大專學歷。
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近3000萬人。安少君說,這其中工業機器人、視覺調試、數字化產線運維等新興領域人才,尤為稀缺。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制造時代,技術人才的競爭已不止于硬技能。
在和頭部企業對接其人才需求的過程中,安少君發現,如今對人才的要求已不僅僅限于掌握技能。在了解制造業、了解機器的基礎上,還需要快速適應企業需求,具備實操力、動手力等硬實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協調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能力等軟實力。“設備出問題時,技術員需要快速協調機械、電氣、軟件多個團隊,溝通能力比單打獨斗更重要。”

【“逆襲者”的密碼:訂單式培養,讓學員從電工到月入2萬多】
對于優佳智培來說,培養同時具備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高技能人才,也是他們的終極目標。
早在2021年,優佳智培只有兩個班型,初級班和中級班。
2022年,比亞迪在成都的工廠聯系到優佳智培,詢問他們是否有熟悉機械臂的技能人才。這之后,優佳智培增設了工業機器人課程,培訓內容包括點位調試、故障處理以及后期的運營維護等。
如今,隨著企業需求和人才需求的變化,優佳智培的課程也更加精細,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設置非常明確。
在安少君看來,未來機器人會進入更多領域,相應的缺口非常大,“今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人才缺口,預計會達到450萬人左右。”
相關數據表明,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機器人行業平均年薪接近36萬元,并且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
對普通人來說,這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逆風翻盤的機遇。
據安少君介紹,目前,優佳智培的學員當中,有一批已經有工作經驗,為了拿到更高工資、更好機會而來重新接受職業培訓的人,約占20%。
做過三年電工的王飛飛,就是其中之一。
做電工期間,他每天的工作是擰螺絲、接線路,月薪始終沒超過6000元。后來,他偶然看到優佳智培的PLC編程課程,毅然辭職報名。“我在工作中接觸過PLC,知道它技術含量高,發展空間也大。”
“結業后,我拿到了江蘇一家企業的offer,月薪直接漲到了兩萬多。”王飛飛坦言,培訓中最關鍵的是“真刀真槍”的實戰——學校將企業的產線設備“搬”進課堂,學員需要完成從設備組裝、編程調試到故障排查的全流程。“企業要的是來了就能上手的人。我們結業前,還會走進企業的生產車間,進行兩個周的實操訓練。”
這樣的案例并非個例。優佳智培成4年來,已向智能制造領域輸送了超過1萬名學員,這其中,不少畢業生進入了小米、比亞迪、富士康、華為等頭部企業,平均月薪達8000-1.2萬元,部分視覺調試工程師年薪突破30萬元。
【職業教育的“破局者”:技術創新的前線,讓普通人逆襲】
值得關注的是,在“學歷內卷”的當下,優佳智培的學員中,大專及以下學歷學生依然占有一定比例,卻同樣能成為企業爭搶的對象。秘訣何在?
優佳智培副校長張華南表示,“和普通高校、傳統職業培訓學校相比,我們的課程表始終在動態調整。我們教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小米手機手機要出新機型,要升級手機產線,下個月可能我們的PLC課程可能就新增了“多機型協同控制”模塊;再比如,蘋果每年都有新機型,富士康的產線每年也都要更新,那我們就跟富士康合作進行“訂單式培養”,雙方共同探討出一個比較滿意的課程設置,把富士康的產線設備,搬到我們的課堂里來進行教學。
據張華南介紹,近三年來,優佳智培每年都為富士康提供1000多人的訂單式培訓。
此外,優佳智培還在杭州、深圳等新興產業發達城市設有人才辦事處。在安少君看來,這些地方,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更多,也是人才需求的風向標。
最近,有合作的企業詢問安少君,是否有既懂制造業、自動化行業又懂算法的高精尖人才?
安少君意識到,屬于人工智能的新時代真正到來了,就和5年前她發現自動化是一個大趨勢一樣。“在現有課程基礎上,我們要不斷創新,不斷深化。將來,我們也會開設相關的專業,將自動化與人工智能進行融合。”
據安少君透露,學校已經在和一些AI領域的公司接觸,啟動“AI+智能制造”課程研發。“未來的高技能人才,必須是人機協作專家。”
3月25日,鄭州優佳智培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里人聲鼎沸,又一批學員入學了。他們將在這里接受為期三周到三個月不等的培訓,老師還會根據年齡、學歷以及過往的從業經驗,為他們推薦更為適合的專業課程。
站在優佳智培的實訓車間,機械臂的嗡鳴聲與鍵盤敲擊聲交織成獨特的樂章。這里沒有“被機器取代”的焦慮,只有“駕馭機器”的篤定。
正如一位學員所說:從前我以為,像我這樣學歷不高的普通人,工廠只能是做重復勞動的地方。現在我發現,只要我愿意努力,這里也可以是我技術創新的前線,是普通人逆襲的地方。
當智能制造的浪潮奔涌而至,或許,正如安少君所言:機器會淘汰人,但永遠淘汰不了能夠駕馭機器的人。
3月21日,鄭州航空港區,優佳智培的實訓基地里,一場為小米組織的面試正在進行。
當天,20位經過職業培訓的大專生和本科生通過面試后被小米錄取,將成為其手機自動化生產線上的技術人員,月薪起步即近萬元。
優佳智培副校長安少君感嘆:過去在工廠,沒有核心技術的工人只能做重復性勞動;現在,能“馴服”智能工廠里自動化設備的人才,成為了真正的“香餑餑”。
這些學員的經歷,是中國制造業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的縮影,也是優佳智培為學校和企業架起橋梁的真實寫照。

【工業4.0時代:大廠喜歡的人才,要懂機器也要會溝通】
從春晚舞臺上扭秧歌的宇樹機器人,到智能工廠里的無人生產線,再到當下席卷全國的“打工機器人”狂潮,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機器人的身影已無處不在。
其中,工業機器人更是已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3C電子、物流、醫療等多個行業。
安少君曾到訪過的小米智能手機工廠里,指揮室內,巨幅大屏幕上展示著手機生產、設備運行狀態以及故障報修等一系列關鍵數據,實時顯示著手機制造的全流程。
在廠房內,機械臂在空中劃出流暢的弧線,自動化設備有條不紊地運轉著。從原材料入庫到成品出庫,整個生產過程幾乎不需要人工干預,而是由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來完成。
“智能工廠,不是不需要人,而是需要能駕馭機器的人。無論機器如何取代人,最終還是需要人去馴服機器。”安明哲告訴頂端新聞記者,近5年來,比亞迪、華為、富士康等頭部企業紛紛將招聘門檻從“普工”轉向了具備符合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以小米為例,在最近的這次招聘中,其自動化產線的技術崗位,要求應聘者既懂機械調試,又要掌握PLC編程、設備故障診斷等復合能力。只要具備這些能力,學歷門檻甚至可以從社招的本科學歷,降至大專學歷。
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近3000萬人。安少君說,這其中工業機器人、視覺調試、數字化產線運維等新興領域人才,尤為稀缺。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制造時代,技術人才的競爭已不止于硬技能。
在和頭部企業對接其人才需求的過程中,安少君發現,如今對人才的要求已不僅僅限于掌握技能。在了解制造業、了解機器的基礎上,還需要快速適應企業需求,具備實操力、動手力等硬實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協調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能力等軟實力。“設備出問題時,技術員需要快速協調機械、電氣、軟件多個團隊,溝通能力比單打獨斗更重要。”

【“逆襲者”的密碼:訂單式培養,讓學員從電工到月入2萬多】
對于優佳智培來說,培養同時具備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高技能人才,也是他們的終極目標。
早在2021年,優佳智培只有兩個班型,初級班和中級班。
2022年,比亞迪在成都的工廠聯系到優佳智培,詢問他們是否有熟悉機械臂的技能人才。這之后,優佳智培增設了工業機器人課程,培訓內容包括點位調試、故障處理以及后期的運營維護等。
如今,隨著企業需求和人才需求的變化,優佳智培的課程也更加精細,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設置非常明確。
在安少君看來,未來機器人會進入更多領域,相應的缺口非常大,“今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人才缺口,預計會達到450萬人左右。”
相關數據表明,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機器人行業平均年薪接近36萬元,并且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
對普通人來說,這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逆風翻盤的機遇。
據安少君介紹,目前,優佳智培的學員當中,有一批已經有工作經驗,為了拿到更高工資、更好機會而來重新接受職業培訓的人,約占20%。
做過三年電工的王飛飛,就是其中之一。
做電工期間,他每天的工作是擰螺絲、接線路,月薪始終沒超過6000元。后來,他偶然看到優佳智培的PLC編程課程,毅然辭職報名。“我在工作中接觸過PLC,知道它技術含量高,發展空間也大。”
“結業后,我拿到了江蘇一家企業的offer,月薪直接漲到了兩萬多。”王飛飛坦言,培訓中最關鍵的是“真刀真槍”的實戰——學校將企業的產線設備“搬”進課堂,學員需要完成從設備組裝、編程調試到故障排查的全流程。“企業要的是來了就能上手的人。我們結業前,還會走進企業的生產車間,進行兩個周的實操訓練。”
這樣的案例并非個例。優佳智培成4年來,已向智能制造領域輸送了超過1萬名學員,這其中,不少畢業生進入了小米、比亞迪、富士康、華為等頭部企業,平均月薪達8000-1.2萬元,部分視覺調試工程師年薪突破30萬元。
【職業教育的“破局者”:技術創新的前線,讓普通人逆襲】
值得關注的是,在“學歷內卷”的當下,優佳智培的學員中,大專及以下學歷學生依然占有一定比例,卻同樣能成為企業爭搶的對象。秘訣何在?
優佳智培副校長張華南表示,“和普通高校、傳統職業培訓學校相比,我們的課程表始終在動態調整。我們教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小米手機手機要出新機型,要升級手機產線,下個月可能我們的PLC課程可能就新增了“多機型協同控制”模塊;再比如,蘋果每年都有新機型,富士康的產線每年也都要更新,那我們就跟富士康合作進行“訂單式培養”,雙方共同探討出一個比較滿意的課程設置,把富士康的產線設備,搬到我們的課堂里來進行教學。
據張華南介紹,近三年來,優佳智培每年都為富士康提供1000多人的訂單式培訓。
此外,優佳智培還在杭州、深圳等新興產業發達城市設有人才辦事處。在安少君看來,這些地方,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更多,也是人才需求的風向標。
最近,有合作的企業詢問安少君,是否有既懂制造業、自動化行業又懂算法的高精尖人才?
安少君意識到,屬于人工智能的新時代真正到來了,就和5年前她發現自動化是一個大趨勢一樣。“在現有課程基礎上,我們要不斷創新,不斷深化。將來,我們也會開設相關的專業,將自動化與人工智能進行融合。”
據安少君透露,學校已經在和一些AI領域的公司接觸,啟動“AI+智能制造”課程研發。“未來的高技能人才,必須是人機協作專家。”
3月25日,鄭州優佳智培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里人聲鼎沸,又一批學員入學了。他們將在這里接受為期三周到三個月不等的培訓,老師還會根據年齡、學歷以及過往的從業經驗,為他們推薦更為適合的專業課程。
站在優佳智培的實訓車間,機械臂的嗡鳴聲與鍵盤敲擊聲交織成獨特的樂章。這里沒有“被機器取代”的焦慮,只有“駕馭機器”的篤定。
正如一位學員所說:從前我以為,像我這樣學歷不高的普通人,工廠只能是做重復勞動的地方。現在我發現,只要我愿意努力,這里也可以是我技術創新的前線,是普通人逆襲的地方。
當智能制造的浪潮奔涌而至,或許,正如安少君所言:機器會淘汰人,但永遠淘汰不了能夠駕馭機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