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消毒,是為了避免病從口入,許多傳染病是通過交叉使用餐具傳染的。近日,廣州某媒體相繼報道了“套裝消毒餐具衛生大部分不達標、120℃高溫才可以給餐具徹底消毒”等新聞后,餐具消毒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報記者就餐具消毒的問題采訪了河南食藥監管部門的相關人員。
餐飲店使用的餐具消毒法
針對當前餐飲店的餐具采用何種方法消毒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多名基層食藥監管人員,其中,鄭州市鄭東新區商都路食藥監所的朱劉濤告訴記者,目前餐飲店主要使用的消毒方法是消毒柜消毒(烤箱消毒),溫度一般在120℃左右,消毒時間15~20分鐘,無消毒柜的餐飲店將不能獲得食品經營許可。

當然,我們在日常就餐中也會發現餐飲店用煮沸消毒的方式給餐具消毒,這種方法在火鍋店里比較常見。在開餐前,服務人員會把洗滌潔凈的餐具置入沸水中消毒2~5分鐘,然后再讓客人使用。
此外,一些餐飲店還會使用蒸汽消毒和浸泡消毒。蒸汽消毒就是將洗滌潔凈的餐具置入蒸汽柜或箱中,使溫度升到100℃時,消毒5~10分鐘。蒸汽消毒效果很好,不會使餐具掛上水堿。
浸泡消毒則是針對不耐高溫的餐具,特別是啤酒具等會遇熱爆裂、變形等,使用漂白粉、氯亞明、高錳酸鉀等消毒液浸泡。浸泡時一定要注意藥液必須沒過餐具。藥液濃度要按規定要求,如漂白粉用0.5%澄清液(肝炎患者的餐具要用3%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時間一般需15~30分鐘。
還有一種消毒方式是用餐具洗滌消毒機(即洗碗機)消毒,這類消毒方式一般應用于學校食堂和酒店等規模較大的餐飲店。使用餐具洗滌消毒機需要注意:其一,餐具在洗滌架上的擺放應符合設定的要求,不可亂堆亂放,以免影響洗滌消毒的效果。其二,工作水溫控制在80℃左右。其三,洗滌、消毒液應臨時配制。其四,洗消完畢后,應檢查餐具洗滌、消毒的效果,達不到衛生要求的,應重新進行洗滌、消毒。
據監管人員介紹,若使餐具消毒達到安全標準,需要消毒柜的溫度達到120℃,在平時的監管中,監管人員發現在使用洗碗機消毒時,如果操作不當易出現消毒不達標的情況,因此,監管人員要求餐飲店工作人員使用洗碗機消毒后,要注意檢查餐具消毒是否達標,若不達標需放在消毒柜中再次消毒。
餐具消毒與用餐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餐具的清潔狀況直接影響飲食衛生,與用餐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餐具消毒也是加強飲食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人們每天都要接觸各種餐具,無論是在賓館、飯店、咖啡廳、茶館及單位食堂,還是在家庭,都有可能使用公用的餐具。如果這些餐具的使用人群中有患傳染病者,就有可能通過餐具而受到傳染。
餐具消毒的措施與方法很多,可以根據餐具的自身情況及環境條件等具體情況合理選擇餐具消毒的方法。但在消毒前,務必對餐具進行徹底清洗,這樣才能減少餐具上污染微生物的絕對數,去除油污,增強消毒殺菌的效果。
鄭州市食藥監局食品安全總監王德賢告訴記者,餐飲店餐具消毒十分重要。在日常的監管中,監管人員不僅會查看餐飲店的消毒設施是否達標,還會檢查每個餐飲店的餐具消毒記錄。餐具消毒記錄和食品留樣記錄一樣,都需要餐飲店專人負責,每餐都需要記錄,如果餐飲店不能向監管人員提供清晰的餐具消毒記錄,餐飲店將會受到處罰。
對餐具消毒情況的監管是對餐飲店日常監管的最后一個環節,如果餐飲店安全的飯菜被消毒不徹底的餐具污染,食品安全就無法保障,為此食藥監管人員制定了嚴格的餐具消毒管理制度。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對餐具消毒有具體要求和標準
餐具消毒的具體要求和標準是什么?鶴壁市食藥監局餐飲科科長李曉宇告訴記者,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今年7月份修訂了《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簡稱《規范》),已經在今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記者從《規范》中了解到,《規范》在第10條對餐具清洗消毒作了詳細的規定:餐具使用后應及時洗凈,餐飲具、盛放或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和工具使用前應消毒。清洗消毒方法參照《推薦的餐飲具清洗消毒方法》。宜采用蒸汽等物理方法消毒,因材料、大小等原因無法采用的除外。
餐具消毒設備(如自動消毒碗柜等)應連接電源,正常運轉。定期檢查餐具消毒設備或設施的運行狀態。采用化學消毒的,消毒液應現用現配,并定時測量消毒液的濃度。從業人員戴手套對餐具清洗消毒,接觸消毒后的餐具前應更換手套。手套宜用顏色區分。
消毒后的餐飲具、盛放或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和工具,應符合GB 1493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消毒餐(飲)具》的規定。宜瀝干、烘干清洗消毒后的餐飲具。使用抹布擦干的,抹布應專用,并經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不得重復使用一次性餐飲具。
針對餐具保潔,《規范》指出,消毒后的餐飲具、盛放或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和工具,應定位存放在專用的密閉保潔設施內,保持清潔。保潔設施應正常運轉,有明顯的區分標識。定期清潔保潔設施,防止清洗消毒后的餐飲具受到污染。
對于餐具消毒使用的洗滌劑、消毒劑,《規范》要求,使用的洗滌劑、消毒劑應分別符合GB 14930.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洗滌劑》和GB 14930.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消毒劑》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有關規定。嚴格按照洗滌劑、消毒劑的使用說明進行操作。
作者: 龔振 通訊員 陳夢雨 文/圖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大河健康報

餐飲店使用的餐具消毒法
針對當前餐飲店的餐具采用何種方法消毒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多名基層食藥監管人員,其中,鄭州市鄭東新區商都路食藥監所的朱劉濤告訴記者,目前餐飲店主要使用的消毒方法是消毒柜消毒(烤箱消毒),溫度一般在120℃左右,消毒時間15~20分鐘,無消毒柜的餐飲店將不能獲得食品經營許可。

當然,我們在日常就餐中也會發現餐飲店用煮沸消毒的方式給餐具消毒,這種方法在火鍋店里比較常見。在開餐前,服務人員會把洗滌潔凈的餐具置入沸水中消毒2~5分鐘,然后再讓客人使用。
此外,一些餐飲店還會使用蒸汽消毒和浸泡消毒。蒸汽消毒就是將洗滌潔凈的餐具置入蒸汽柜或箱中,使溫度升到100℃時,消毒5~10分鐘。蒸汽消毒效果很好,不會使餐具掛上水堿。
浸泡消毒則是針對不耐高溫的餐具,特別是啤酒具等會遇熱爆裂、變形等,使用漂白粉、氯亞明、高錳酸鉀等消毒液浸泡。浸泡時一定要注意藥液必須沒過餐具。藥液濃度要按規定要求,如漂白粉用0.5%澄清液(肝炎患者的餐具要用3%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時間一般需15~30分鐘。
還有一種消毒方式是用餐具洗滌消毒機(即洗碗機)消毒,這類消毒方式一般應用于學校食堂和酒店等規模較大的餐飲店。使用餐具洗滌消毒機需要注意:其一,餐具在洗滌架上的擺放應符合設定的要求,不可亂堆亂放,以免影響洗滌消毒的效果。其二,工作水溫控制在80℃左右。其三,洗滌、消毒液應臨時配制。其四,洗消完畢后,應檢查餐具洗滌、消毒的效果,達不到衛生要求的,應重新進行洗滌、消毒。
據監管人員介紹,若使餐具消毒達到安全標準,需要消毒柜的溫度達到120℃,在平時的監管中,監管人員發現在使用洗碗機消毒時,如果操作不當易出現消毒不達標的情況,因此,監管人員要求餐飲店工作人員使用洗碗機消毒后,要注意檢查餐具消毒是否達標,若不達標需放在消毒柜中再次消毒。
餐具消毒與用餐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餐具的清潔狀況直接影響飲食衛生,與用餐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餐具消毒也是加強飲食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人們每天都要接觸各種餐具,無論是在賓館、飯店、咖啡廳、茶館及單位食堂,還是在家庭,都有可能使用公用的餐具。如果這些餐具的使用人群中有患傳染病者,就有可能通過餐具而受到傳染。
餐具消毒的措施與方法很多,可以根據餐具的自身情況及環境條件等具體情況合理選擇餐具消毒的方法。但在消毒前,務必對餐具進行徹底清洗,這樣才能減少餐具上污染微生物的絕對數,去除油污,增強消毒殺菌的效果。
鄭州市食藥監局食品安全總監王德賢告訴記者,餐飲店餐具消毒十分重要。在日常的監管中,監管人員不僅會查看餐飲店的消毒設施是否達標,還會檢查每個餐飲店的餐具消毒記錄。餐具消毒記錄和食品留樣記錄一樣,都需要餐飲店專人負責,每餐都需要記錄,如果餐飲店不能向監管人員提供清晰的餐具消毒記錄,餐飲店將會受到處罰。
對餐具消毒情況的監管是對餐飲店日常監管的最后一個環節,如果餐飲店安全的飯菜被消毒不徹底的餐具污染,食品安全就無法保障,為此食藥監管人員制定了嚴格的餐具消毒管理制度。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對餐具消毒有具體要求和標準
餐具消毒的具體要求和標準是什么?鶴壁市食藥監局餐飲科科長李曉宇告訴記者,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今年7月份修訂了《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簡稱《規范》),已經在今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記者從《規范》中了解到,《規范》在第10條對餐具清洗消毒作了詳細的規定:餐具使用后應及時洗凈,餐飲具、盛放或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和工具使用前應消毒。清洗消毒方法參照《推薦的餐飲具清洗消毒方法》。宜采用蒸汽等物理方法消毒,因材料、大小等原因無法采用的除外。
餐具消毒設備(如自動消毒碗柜等)應連接電源,正常運轉。定期檢查餐具消毒設備或設施的運行狀態。采用化學消毒的,消毒液應現用現配,并定時測量消毒液的濃度。從業人員戴手套對餐具清洗消毒,接觸消毒后的餐具前應更換手套。手套宜用顏色區分。
消毒后的餐飲具、盛放或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和工具,應符合GB 1493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消毒餐(飲)具》的規定。宜瀝干、烘干清洗消毒后的餐飲具。使用抹布擦干的,抹布應專用,并經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不得重復使用一次性餐飲具。
針對餐具保潔,《規范》指出,消毒后的餐飲具、盛放或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和工具,應定位存放在專用的密閉保潔設施內,保持清潔。保潔設施應正常運轉,有明顯的區分標識。定期清潔保潔設施,防止清洗消毒后的餐飲具受到污染。
對于餐具消毒使用的洗滌劑、消毒劑,《規范》要求,使用的洗滌劑、消毒劑應分別符合GB 14930.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洗滌劑》和GB 14930.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消毒劑》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有關規定。嚴格按照洗滌劑、消毒劑的使用說明進行操作。
作者: 龔振 通訊員 陳夢雨 文/圖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大河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