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上最醒目的位置,始終放著一本《追風箏的人》,講的是出生在阿富汗喀布爾的兩個少年長達一生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充滿友誼、背叛、死亡和再次的承諾,維系這一切的,是他們曾經一起放風箏的幸福時光。已經故去的金庸先生,與之前駕鶴西去的單田芳先生一樣,他們的作品都是我年少時光最美好的記憶,在那個物質貧瘠的時代,全部以聲音的方式抵達我的內心。
所以,我稱他們是講故事的人。作為一個早已步入中年的“80后”,在我的成長軌跡中,像他們這樣講故事的人,有很多。
我的童年在西北的一個小城度過,那時獲取信息和娛樂的途徑十分單一,家里很晚才有了電視機,更多時間就是與書籍、廣播和錄音機相伴。記得那時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晚都會播出單田芳先生的評書,內容早已忘記,只記得滋滋啦啦的電波里,傳來的那聲底氣十足的“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便是一天光陰的結束。后來父親出差帶回一盒馮鞏、牛群的相聲磁帶,我放學后經常放著聽,笑得前仰后合,牛群諷刺官僚主義的那句“領導,冒號”至今記憶猶新。
講故事的人,更多是親人。家里經常停電,昏黃的燭光中,父親有時來了興致,一改往日不茍言笑的嚴父面孔,給我講他童年的往事:比如脾氣古怪但對他很好的、曾經是晚清秀才的太爺爺,成功預測過來年必是饑饉荒年的神奇之舉;比如他替公社深夜看場時,與偷苞谷的小偷斗智斗勇的驚險故事;再比如他帶著年幼的三叔,在零下二十攝氏度的寒冬徒步二十公里去鎮上拉煤,見識了煤礦工人能吃白面饅頭,發誓一定要當挖煤工人的“雄心壯志”……那些往事,有怪力亂神的夸張表述,更多的是父親饑寒交迫的心酸記憶,讓他數十年后仍舊無法釋懷。
還有常年患病的姥爺。他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大專生,命運多舛,一生坎坷。陪伴他的日子里,他最喜歡向我講起他的求學經歷。姥爺的故事里,給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年幼的姥爺隨他父親從河南逃荒,扒火車深夜過潼關。我總是不解,問起火車為什么要深夜才能過潼關,而且不能開燈,姥爺情緒十分激動,吼道:“小日本的大炮就對著鐵路,看見中國人的火車就直接開炮,死了多少人吶!”嚇得我不敢再問。直到多年后看電影《1942》,張國立飾演的男主角抱著僵死的孫子扒火車過了潼關后老淚縱橫,我從他身上看到的卻是姥爺的影子。講故事的人和他講的故事,把我帶入了民族曾經的苦難史,勝過萬語千言。如今,姥爺已經在天堂里,我好想念他。
高中時代,我終于擁有了第一臺workman。雖然是用來練習英語聽力,但更多時間是用聽廣播來打發緊張乏味的學習時光。那是廣播輝煌的時代,很多節目已經有了類似今天一些網紅自媒體平臺的流量和受眾。我最喜歡的一個主持人,每晚都會用磁性的嗓音,來播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一開場便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我唯一聽完的一部,是《笑傲江湖》,令狐沖和任盈盈跌宕起伏的愛情,成為我青春期對愛情懵懂的向往。對媒體的迷戀,對媒體中講故事的人的迷戀,直接影響了我未來的職業選擇,至今未變。
如今,互聯網讓講故事聽故事變得輕而易舉,只需手指觸動幾下,便能縱橫天南地北,馳騁大千世界。可是對我而言,故事再好,能給我講故事的人卻越來越少。深夜里,我聽著郭德綱的相聲,聽著各種段子,聽著電臺類APP里傳來的動聽旋律,卻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初冬的午后,電臺里放著李宗盛的歌,“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該舍的舍不得,只顧著跟往事瞎扯,等你發現時間是賊了,它早已偷光了你的選擇”。那些往昔的記憶猶如潮汐般涌來,在時光的隧道中擁擠反復,驀然回首,不識來時路。
作者:張敬文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日報

所以,我稱他們是講故事的人。作為一個早已步入中年的“80后”,在我的成長軌跡中,像他們這樣講故事的人,有很多。
我的童年在西北的一個小城度過,那時獲取信息和娛樂的途徑十分單一,家里很晚才有了電視機,更多時間就是與書籍、廣播和錄音機相伴。記得那時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晚都會播出單田芳先生的評書,內容早已忘記,只記得滋滋啦啦的電波里,傳來的那聲底氣十足的“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便是一天光陰的結束。后來父親出差帶回一盒馮鞏、牛群的相聲磁帶,我放學后經常放著聽,笑得前仰后合,牛群諷刺官僚主義的那句“領導,冒號”至今記憶猶新。
講故事的人,更多是親人。家里經常停電,昏黃的燭光中,父親有時來了興致,一改往日不茍言笑的嚴父面孔,給我講他童年的往事:比如脾氣古怪但對他很好的、曾經是晚清秀才的太爺爺,成功預測過來年必是饑饉荒年的神奇之舉;比如他替公社深夜看場時,與偷苞谷的小偷斗智斗勇的驚險故事;再比如他帶著年幼的三叔,在零下二十攝氏度的寒冬徒步二十公里去鎮上拉煤,見識了煤礦工人能吃白面饅頭,發誓一定要當挖煤工人的“雄心壯志”……那些往事,有怪力亂神的夸張表述,更多的是父親饑寒交迫的心酸記憶,讓他數十年后仍舊無法釋懷。
還有常年患病的姥爺。他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大專生,命運多舛,一生坎坷。陪伴他的日子里,他最喜歡向我講起他的求學經歷。姥爺的故事里,給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年幼的姥爺隨他父親從河南逃荒,扒火車深夜過潼關。我總是不解,問起火車為什么要深夜才能過潼關,而且不能開燈,姥爺情緒十分激動,吼道:“小日本的大炮就對著鐵路,看見中國人的火車就直接開炮,死了多少人吶!”嚇得我不敢再問。直到多年后看電影《1942》,張國立飾演的男主角抱著僵死的孫子扒火車過了潼關后老淚縱橫,我從他身上看到的卻是姥爺的影子。講故事的人和他講的故事,把我帶入了民族曾經的苦難史,勝過萬語千言。如今,姥爺已經在天堂里,我好想念他。
高中時代,我終于擁有了第一臺workman。雖然是用來練習英語聽力,但更多時間是用聽廣播來打發緊張乏味的學習時光。那是廣播輝煌的時代,很多節目已經有了類似今天一些網紅自媒體平臺的流量和受眾。我最喜歡的一個主持人,每晚都會用磁性的嗓音,來播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一開場便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我唯一聽完的一部,是《笑傲江湖》,令狐沖和任盈盈跌宕起伏的愛情,成為我青春期對愛情懵懂的向往。對媒體的迷戀,對媒體中講故事的人的迷戀,直接影響了我未來的職業選擇,至今未變。
如今,互聯網讓講故事聽故事變得輕而易舉,只需手指觸動幾下,便能縱橫天南地北,馳騁大千世界。可是對我而言,故事再好,能給我講故事的人卻越來越少。深夜里,我聽著郭德綱的相聲,聽著各種段子,聽著電臺類APP里傳來的動聽旋律,卻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初冬的午后,電臺里放著李宗盛的歌,“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該舍的舍不得,只顧著跟往事瞎扯,等你發現時間是賊了,它早已偷光了你的選擇”。那些往昔的記憶猶如潮汐般涌來,在時光的隧道中擁擠反復,驀然回首,不識來時路。
作者:張敬文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