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法案例:因幾袋過期水餃被罰5萬
該縣食品安全監管另一個“殺手锏”就是嚴管重罰:實行有案必立,立案必查,查案必結,對發現的案件零容忍。兩年多來,共罰款1100余萬元,其中5萬元以上的案件就多達70余起,移交公安機關7起。
在葉縣街頭,但凡是做食品生意的人,都知道有超市因為一盒果凍或幾袋餃子被罰了5萬元的事。
12月4日傍晚6時許,天已擦黑,記者來到葉邑鎮“新合作超市”,1800平方米的超市寬敞明亮。食品與非食品分類標示、分柜放置,擺放得整齊有序。貨架的顯著位置上,貼著二維碼等能證明食品合法來源的“身份信息”。超市還設置了清真食品專柜以及臨近保質期食品專柜。“印象中,農村超市環境設施質量差,假冒偽劣商品多,沒想到四五年沒回來,變化這么大!比大城市甚至國外的超市還要好。”現場,記者看到一名中年男士正拿著手機掃碼,準備買瓶裝水。經交談,得知該男士姓張,前兩天剛從北京返鄉。看到貨架上整齊地貼著二維碼,“忍不住掃掃試試”,張先生笑著說,家鄉超市的變化讓他驚嘆。
這家超市的負責人叫張銀安。早在2007年7月,他就開起了葉縣葉邑鎮第一家超市。“剛開超市的時候不知道從哪兒下手,東西擺得一盤散沙,想著反正大家都是這么干的。后來,縣里的執法人員來查,還真查出了問題。”張銀安記得,那是2016年3月,執法人員在對超市食品抽檢中發現,有1個批次的涼拌拉皮“菌落總數”超標,要處罰5萬元。“當時不服氣啊,全縣都這樣,非得罰我嗎?”張銀安說,當時執法的同志跟他講,現在處罰是為了幫助超市更好地發展,如果整改好了,效益自然就上去了。“我一看這陣勢是認真了,那就認罰吧。”張銀安說,處罰之后,縣食藥監局不斷地派人現場教他食品怎么擺放、即食食品如何加裝防護罩以及如何升級改造設施設備,確保低溫存放食品設備達到存儲溫度要求等。
夏李鄉“新世紀生活廣場超市”曾因出售一袋過期速凍水餃被罰款5萬元,該超市負責人王亞芳對此記憶猶新。2016年4月的一天,有消費者向葉縣食藥監局舉報,在該超市買的一袋餃子過期了,執法人員趕到現場監督檢查,發現冰柜里還有同批號的幾袋水餃,總貨值100多元。執法人員向超市作出了5萬元的處罰決定。
據當時帶隊執法的葉縣食藥監局副局長王迎信介紹,新《食品安全法》實施后,像以上這兩種貨值只有100多元的情況,要處以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這是為了提醒經營者以此為戒,守法經營。
葉邑鎮老鴉村“騏順達生活廣場”超市負責人朱培廣說,去年,因為一盒果凍過期,他也被罰過款,“吃過虧就會考慮規范管理,再不敢出問題了”。
環境升級:規范經營,生意就好做
整改帶來的是真金白銀的實惠,這讓葉縣食品經營單位和餐飲單位的經營者都看在眼里。隨之而來的,是他們的觀念在悄悄改變。
“整改規范以后,員工比以前輕松多了,因為每天流程都是規范的,一貨一登記,啥時候貨物該下架看看登記表就清楚了。”朱培廣說,“老百姓到我這兒買東西很放心。”
張銀安對此深有同感。“現在我這兒成了市、縣示范店,別的店都來我這里學習。”他說,沒有整改前,只要聽說執法人員要來檢查,就趕緊招呼店員收拾,而現在365天都一個樣,“不管誰來檢查都不慌亂。”
張銀安說,經過規范整改,他的超市每天客流量達1400多人次,比以前每天800人次幾乎多了一倍;以前,每天能賣1萬多元就不錯了,現在平均日營業額能達3萬多元,節假日期間每天平均接近5萬元。
如今在葉縣,像張銀安一樣因規范經營獲益的人越來越多——執法部門從嚴管重罰到指導規范,促使商戶之間比學趕超守法經營,進而帶來財源滾滾,三者之間形成的管理閉環效應讓眾多商戶嘗到了甜頭。今年7月,經過一系列檢查驗收,該縣32家大型綜合性超市被評為“食品經營示范店”。
如今,葉縣的餐飲單位經營者之間也開始了“比賽”。
葉縣食品安全示范街葉公古街“瘸子燴面”餐館負責人樊晉山說,他在這條街開店6年多了,見證了這條街上的餐館后廚從曾經的氣味熏天、不見天日,到如今207家全部改成明廚亮灶,如今,這條街已成為河南省首條明廚亮灶示范街。“剛開始讓改造也很抵觸。去年店里升級裝修,縣食藥監局的工作人員來幫忙指導,當時有個副所長幫著抬玻璃,手上還被割了一個口子。”這讓樊晉山感到,執法部門不是來“找事兒”,而是真心幫助他們。
在該餐館后廚,因為正趕上飯點,廚師們井然有序地忙碌著。整個操作間干凈敞亮,各種食品原材料收納入盒,加貼標簽標識,分區分類擺放,毛巾分色使用,清洗水池分類明確,就連指甲剪都清晰地標注了每一個使用者的名字。樊晉山說,現在店里經過明廚亮灶等一系列升級后,翻臺率明顯提高。據他了解,現在葉縣的餐飲企業經營者都主動要求按照食品安全標準整改規范,“大家覺得這個錢花得值”。
為了擴大“戰果”,葉縣食藥監局在商戶間開展了“點對點觀摩”活動。劉國平說,通過示范店帶動引領和觀摩活動,一方面有效引導消費者“看牌消費”“用腳投票”,倒逼餐飲單位重視食品質量;另一方面也讓商戶們實地感受到誰規范經營誰的生意就好做,不再覺得整改規范、提檔升級是增加額外投入,“找麻煩”,而是能夠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讓他們從思想深處愿意去改、主動去改。
“嚴管重罰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讓大家都規矩守法。”劉國平說。為了讓商戶規范經營入腦入心,局里每周一下午開設“人人為師大講堂”,提升執法人員素質。此外,劉國平還開辦“局長下鄉巡回課堂”,每次一講就是兩個小時。有時因為講的案例太生動,以至于聽者趕緊給家人打電話催促下架不合格商品。截至目前,巡回課堂已舉辦了80余場次,培訓人員2.5萬人次,越來越多的商戶掌握了守法經營的法律法規。
記者手記
葉縣密碼:舌尖上的安全源自精細化監管
嚴格執法,當然離不開好的執法環境。
“在葉縣,無論處罰哪個商家,都有可能找關系托人情給執法者施壓。一包過期辣條罰5萬元,這在全國也少有。如果被處罰者都托人說情,那么工作還怎么開展?”平頂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葉縣縣委書記古松說,起初有人因利益被觸動了,就開始告“黑狀”、誣陷。他就跟紀委的同志說,葉縣食藥監局是新單位,單位負責同志又想把這些工作做好,必須保護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如果“黑狀”告得多了,會挫傷劉國平的工作積極性,進而影響到班子其他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從嚴執法就會落空,所以必須頂住這些壓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執法環境。“我和縣長帶頭都不說情,我要求其他縣領導也不能說情。”古松說。
葉縣縣長徐延杰,在平頂山市和葉縣工作多年,同學、朋友非常多。“每每遇到有人來說情,我就會說葉縣食品安全監管好不容易有了好的開端,你這一打招呼,整個行業工作就不好做了。”徐延杰說,“規則一亂,就會前功盡棄。”所以他一個招呼不打,因此現在也沒人找他打招呼了。
劉國平作為縣食藥監局負責人,找他說情自然成了家常便飯。在葉縣,記者遇到了劉國平的一個老家親戚。說起劉國平“不講人情”,他給記者看了幾條短信。這些短信發送于今年8月11日15:22到15:35:“俺村衛生所檢查針管17具過期、苦參洗液52瓶是國藥準字無發票”“你打個招呼算了”。
15:38到15:40,劉國平連回四條短信:“我得給辦案人員尊嚴”“不能一找人說情就算了”“我平時要求他們(執法人員)嚴厲得很”“查住我的親戚就不一樣了?”
“當時看到回信,心塞!”劉國平的這個親戚說。不過,后來看到縣食藥監局在執法中一視同仁,他也就慢慢理解了。
在任縣食藥監局局長之前,劉國平在鄉鎮領導崗位上工作了14年半,他所在的田莊鄉是遠近聞名的蔬菜之鄉,他也因此被稱為“蔬菜書記”。到食藥監局工作幾年來,劉國平的微信昵稱仍然叫“綠色夢”,他希望葉縣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能不斷完善,行之有效地推行下去,實現他心中真正的綠色夢,就是讓全縣每一個老百姓都能吃上放心食品。
除了為執法創造環境,葉縣縣委縣政府在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也大力支持。
2015年11月,食品藥品體制改革重新組建,葉縣對原食安辦、工商、質監、藥監等部門進行職能整合,組建了新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全縣也從“兩鄉一所”配置調整為“一鄉一所”配置,18個鄉(鎮、街道)全部設立了基層派出機構。據古松介紹,該縣還在鄉(鎮、街道)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553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食品藥品協管站和食品藥品協管組織,配備食品藥品安全協管員,“這些人員工資全部由縣財政發放”。
“2016年,縣里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拿出了1000多萬元建設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古松說,這個項目被省食藥監局確定為全省第一批五個縣級區域性檢驗檢測中心之一,總投資近3000萬元。該項目投入使用后,不僅能夠滿足葉縣當地食品企業和食品監管需要,而且能為周邊市縣的食品企業和食品監管提供檢測服務。
現在,葉縣食品安全工作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對此,葉縣縣委縣政府保持著足夠的清醒。古松表示,必須把習近平總書記對食品安全工作提出的“四個最嚴”要求落到實處,舉全縣之力強化食品安全監管,保證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徐延杰說,最近劉國平在微信上匯報相關工作,他在回復后又專門給他發去了四個字:戒驕戒躁。他說,葉縣食品安全工作不僅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而且必須嚴把質量關,把精細化監管進一步向鄉村延伸,牢牢筑起食品安全防線。
來源:大河報
作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龐瑞妍王超李紅汛文張琮攝影
編輯:河南商報 孫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