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冬,豫發集團、錦榮公益社攜手河南商報以及全省駐村第一書記再次溫暖出發,希望匯聚社會愛心精準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
第一書記們踴躍參與,他們從全省各地為第八屆《暖冬》扶貧扶志活動助力、加油,并送出了他們的一份寄望。
【助力】來自全省各地的駐村第一書記助力河南商報暖冬
這些天,河南商報暖冬扶貧扶志行公益活動發起后,來自鄭州、洛陽、鶴壁、焦作、商丘等地的眾多駐村第一書記,踴躍給我們提供需要幫扶的家庭的線索,希望我們共同前往關注報道,匯聚社會的愛心幫助那些困境家庭。
漯河市舞陽縣編辦派駐馬村鄉關寨西村第一書記張磊、鶴壁市教育局派駐淇濱區大來店鎮董莊村第一書記徐杰、商丘市睢縣河集鄉蔡橋村扶貧書記付紅濤、洛陽汝陽縣劉店鎮紅里村扶貧書記曹高洋、洛陽新安縣石井鎮井溝村書記劉海濤、中牟縣黃店鎮駐村第一書記張文來、中牟縣刁家鄉駐村第一書記蘭永杰、鞏義市新中鎮教練坑村第一書記曹延濤、鶴壁市淇濱區大河澗鄉牛橫嶺村第一書記田昕等等第一書記,都為此次暖冬扶貧扶志公益活動助力加油。
他們說,暖冬行、愛傳遞,同時也感謝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關愛和幫扶,讓孩子們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寄語】第一書記寄語扶貧扶志 讓我們攜手同行!
寄語1: 中牟縣官渡鎮惠莊村駐村第一書記王西賢
兩千年五百年前,陋巷中有“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的顏回;一千三百年前,贛江江畔有“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王勃。在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經濟上的貧窮從來都不是不可戰勝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貧窮、思想的貧窮、志氣的貧窮、動力的貧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貧和扶志有機的結合起來,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志氣、送信心。

中牟縣官渡鎮駐村第一書記王西賢
在扶貧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人無志不立,貧無志難脫。窮不怕,關鍵是要有精氣神,現在社會經濟發展好,國家對三農的福利政策好,只要自己踏實肯干,就一定能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來致富。
在扶貧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人無志不立,貧無志難脫。窮不怕,關鍵是要有精氣神,現在社會經濟發展好,國家對三農的福利政策好,只要自己踏實肯干,就一定能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來致富。
深深的祝愿河南商報此次“助力窮且志堅孩童暖冬圓夢”活動,不僅能從經濟上幫扶貧困孩童,更能在前進的方向上、前行的動力上、前望的視野上幫扶貧困孩童,美夢成真。
寄語2:鶴壁市教育局派駐淇濱區大來店鎮董莊村第一書記徐杰
三年前,帶著上級黨組織的重托,帶著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我打起背包步伐堅定地走向農村的廣闊天地。記得我第一次來到田辛莊村為黨員開會上黨課,一位七十多歲的老黨員語重心長地說:“我不管你是第幾書記,只要為老百姓辦實事,都是好書記!”

鶴壁市教育局派駐淇濱區大來店鎮董莊村第一書記徐杰
三年來,無論是在田辛莊村,還是我目前所在的董莊村,我都時刻牢記老黨員的話,在市教育局黨委的指導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在人民群眾的配合下,擼起袖子加油干,撲下身子抓落實,在“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落實基礎制度,辦好惠民實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受到了駐地群眾的廣泛好評。
三年來,無論是在田辛莊村,還是我目前所在的董莊村,我都時刻牢記老黨員的話,在市教育局黨委的指導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在人民群眾的配合下,擼起袖子加油干,撲下身子抓落實,在“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落實基礎制度,辦好惠民實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受到了駐地群眾的廣泛好評。
一朝駐村,三生情誼。駐村工作不但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而且讓我收獲了與群眾的深厚情誼,讓我懂得了“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群眾的事再難也要辦好”。
扶貧需要志智雙扶,既要送溫暖,更要樹立志氣、樹立信心。河南商報的“暖冬”雙扶行動給了我們駐村第一書記極大的工作動力,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讓我們攜手同行!
寄語3:中牟縣刁家鄉駐村第一書記蘭永杰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自2017年11月入村扶貧以來,我及駐村工作隊員感受到了其中的艱辛和累,但看到村里鄉親們的生活居住環境一天天變好,村民的收入一天天提升,我覺得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和有意義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和敬重,獲得各級領導和社會各屆的關心和支持,讓我意識到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一項偉大而有意義的事業,是一份值得一生自豪的任務。

中牟縣第一書記蘭永杰(右二)邀請中牟縣農委種植專家到村里查看草莓苗生長情況
媒體的關注和幫助是我們脫貧攻堅事業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河南商報》作為河南省主流媒體之一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不但積極占領脫貧攻堅宣傳領域主戰場,還利用自身影響組織社會愛心團體及人士開展暖冬活動,體現了一個主流媒體的責任,讓人心生傾佩和感動。?!逗幽仙虉蟆放鎴蟮阑顒訄A滿成功,?!逗幽仙虉蟆吩睫k越好!
媒體的關注和幫助是我們脫貧攻堅事業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河南商報》作為河南省主流媒體之一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不但積極占領脫貧攻堅宣傳領域主戰場,還利用自身影響組織社會愛心團體及人士開展暖冬活動,體現了一個主流媒體的責任,讓人心生傾佩和感動。?!逗幽仙虉蟆放鎴蟮阑顒訄A滿成功,?!逗幽仙虉蟆吩睫k越好!
寄語4:河南科技大學派駐汝陽縣紅里村第一書記曹高洋
在農村,土地是農民至關重要的生命線,特別在山區,農民靠天吃飯是基本常態,但由于缺乏科學種田和對新技術的掌握,通常他們辛辛苦苦的一年勞作往往變得幾乎“一無所有”,收成也勉強只能維持生計。在入戶中,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在盼望莊稼豐收卻大失所望后的那份絕望和無奈,這種感覺讓人心痛。很多時候,看到許多家庭缺乏收入仍堅持讓自己孩子上學的那份執著,也看到擔心孩子都考上大學后家中的負擔加重,讓我明白了作為第一書記為他們謀求致富之路的重要性。通過自己努力為他們做好科學種田規劃和帶去新品種新技術,通過土地增加收入,讓百姓感受土地的價值,努力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堅持精準扶貧,做好因人施策,做到“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牧則牧、宜商則商”分類深化引導增智增收,使全村百姓走向致富小康之路是我對紅里村的承諾;河南商報2018年暖冬公益報道活動展現了全民參與脫貧攻堅,為扶貧幫困助力,傳播向上正能量,讓更多的愛心人士及企業參與其中,幫助更多的貧困群眾,傳播社會各界公益大愛,讓寒冬不再寒冷,為暖冬公益活動點贊!為愛心人士和企業致敬!
寄語5:漯河市舞陽縣編辦派駐馬村鄉關寨西村第一書記張磊
單純可愛孩子們,一張張溫暖的笑臉,像是冬日綻放的燦爛花朵。在與他們溫馨的相處過程中了解到,很多孩子的愿望都非常簡單:“我想天天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媽媽我只想看你一眼”,“我想要爸爸送我去上學”......這些簡單的愿望埋藏在他們的心中,他們堅強樂觀,自信懂事,天真活潑,愛玩愛鬧......除了吃飽穿暖之外,他們更需要有人能傾聽他們的內心呼喚。他們不單單需要物質上的關愛,更為重要的是在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更多情感上的關心,進而在學習成長的路上,不斷開拓眼界,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在今年冬季即將到來之際,“暖冬”活動再次出發,一股愛的暖流涌向貧困兒童,彰顯了社會真情和人性關懷。“暖冬”活動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不僅讓貧困兒童感受到濃濃的暖意,也給城市文明帶來了最溫暖的色調。
【梳理】7年暖冬幫助數百貧困家庭 見證社會大愛
助力貧弱者前行,自從2011年冬天,河南商報暖冬肇始以來,我們深入河南省十八地市的鄉村城鎮,關注了一個個困境家庭的故事。也搭建起愛心的橋梁,將社會各界的愛心匯聚到這些家庭,幫助他們前行。每年很多愛心人士、志愿者加入到我們的行動,也讓暖冬見證了社會各界的大愛。

2011年,暖冬正式誕生。我們采寫了一個偏遠山村的一對姐弟,家里僅有一雙雨鞋,每逢下雨天,姐姐只能背著弟弟上下學。報道發出后,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物資送往這個幾乎被外界遺忘的山村小學。
2012年,我們關注了一群農民工,街頭橋下,就是他們的家。為了生計,他們來到城市打工,不舍得吃穿,不敢生病,一件棉衣、一床被子就是他們的心愿。報道發出后,一些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積極給他們聯系轄區內用人單位,并給他們發放了一批保暖內衣和棉鞋。
2013年,商報聯合愛心企業,多家媒體,以及鄭州市20個街道辦事處,發起暖冬圓夢活動,共接到海內外近4000個愛心電話,聯動了100個社區。幫助殘疾人、孤寡老人、農民工、山區孩子等100多個家庭圓夢。
2014年,我們關注了20多家特殊家庭,其中就有感動了許多人的“柴火妹”。母親患病,父親殘疾,7歲的她撐起了整個家。買不起煤球,她便撿柴火生活做飯,而她的愿望單純而又簡單,想要一件羽絨服,想一家人高高興興。
《河南商報》報道此事后,兩部熱線電話被打爆,收到幾百件愛心物品,意向善款金額約1.4萬元,當地媒體也跟進報道。鄭州一88歲老人,為“柴火妹”捐款5000元,也有好心人表示,要長期資助她。

2015年,我們曾報道平頂山過年吃不起肉的小女孩楊東曉,聯系愛心企業、個人給他捐資捐物,讓他們過個好年。此外,在商報的倡議下,鄭州街頭設立了愛心墻,任何人都可將多余或不穿的衣服掛上,供貧弱者取用,街道辦和公交公司也加入到商報“愛心墻”活動中來。
2016年,我們報道10多個貧困家庭的故事,并聯系愛心企業、人士給孩子們捐款捐物,我們還邀請貧困孩子和城里班級的孩子結對子,并邀請他們來鄭州,和城市孩兒一起過圣誕節。
2017年,我們跨越大半個河南,報道了十幾個暖冬故事,其中包括為了給父親省醫藥費,舍不得花錢的文苗姐弟; 8歲的放養娃小世坤;跟3位老人一起生活的中牟10歲女孩妞妞等等。遍及各地的志愿者也主動參與,幫助送款送物。

報道發出后,收到各界愛心人士和企業的關注。80多歲的老人轉幾趟車趕到河南商報社為文苗姐弟送來了1000元錢;有一群愛心人士,為妞妞募集了1萬多元錢后,至今還經常給妞妞送吃穿用品。
另外,我們還促成數十名批發商戶和貧困兒童結成對子,長期資助他們健康成長,明星伊能靜也給報道的對象發來鼓勵視頻。
河南商報記者 陳媛媛/文 寄語整理自第一書記 圖/駐村第一書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