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憶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歲月,周強有些懷念。
20年前,這個初到北京的19歲駐馬店小伙,凌晨3點就得起床上班,住一個月40元的“趴趴房”,腳蹬一小時重載1500斤的平板三輪車賣貨,吃一個8毛錢的雞排都高興……
再苦再難,咬著牙一路也扛過來了。沒有這些辛酸,也不會有現在周強在水果批發(fā)業(yè)的立足之地。也正是由于和他一樣的生意人,敢拼敢干敢吃苦,才會有后來的成就,也才有多姿多彩的鄭州商貿業(yè)。
揣著200元錢去北漂,跨出第一步就被社會絆了一跤
那是1999年,周強19歲,這個賣過烤紅薯、擺過地攤、賣過烤羊肉和炒河粉的駐馬店上蔡小伙,揣著200元現金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綠皮車。他想闖出一番事業(yè)來。
沒想到,剛跨出第一步,社會就結結實實絆了他一個趔趄。坐火車買票花去了50元,在車站被騙走了50元,吃飯用去了50元,到北京后,兜里原先的200元只剩50元。
他投奔同村的一個叔叔,后者給了他300元。他用掉其中的120元,買了個平板三輪車,在來到北京的第三天就開工了,工作是趕早市賣水果。
頭天下午進貨,第二天凌晨3點就起床,腳蹬三輪車趕早市,貨必須在當天賣完,回到家大概是下午一點。最多時,三輪車能拉1500斤的貨,他需要連續(xù)蹬一個小時。到了冬天,他改賣大蔥、大蒜。一天下來,最高能掙160元。
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了兩年,一直到北京新發(fā)地農產品批發(fā)市場開業(yè)。那個時候,新發(fā)地還沒商鋪,每家劃個地塊,擺地攤經營。
早上批發(fā)商手里大多會有產品賣不出,他接手后,再轉手賣給下游零售商或進貨商。行業(yè)內稱這種人為“倒爺”。
轉折發(fā)生在進入新發(fā)地的第三年。這年發(fā)生了兩件事,是他正式闖入水果批發(fā)業(yè)的標志性事件。
當時臨近春節(jié),他認識的一個做水果批發(fā)的廣東大哥,著急回家過年,但手里還有大量庫存。周強聽聞后,接手了。轉手賣出去后,他凈掙了七八千元。再后來,一個做香蕉批發(fā)的老板,拉來一批荔枝,愁銷路,不會賣。周強為他代賣,賣出去一車收1500元,一天能賣出一兩車。
周強回憶稱,這兩個事件才算是他正兒八經接觸到了水果批發(fā)這個行業(yè)。
拿著多年積蓄回河南,超前的眼光讓他一單賺了90多萬
2016年對他來說,又是標志性的一個年份。
這一年,他拿著北漂多年的積蓄和積攢的經驗,回到河南,進駐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城。
不單單是經營地址變了,他還在經營思維模式上有了大轉變,開始做品牌,注冊創(chuàng)立了“佰果軒”這個品牌。
那個時候,河南的水果批發(fā)商還處于蒙眼狂奔狀態(tài),僅顧著眼下賺錢,還沒有大規(guī)模自創(chuàng)品牌的意識。
周強搶先了一步。這源于超前意識。除此之外,對于生意人來講,眼光、大膽預判也是干事業(yè)必不可少的品質。
眼光和視野讓他打了一個漂亮的開局仗。這是他來萬邦后做的第一單生意。他預判那年橘子會大火,提前儲備了大量橘子。預言成真,兩個月時間里,這單生意幫他賺了90多萬元。這一仗真正讓他在萬邦立住了腳,生意越做越大。
目前他創(chuàng)立了河南鴻強嘉果軒商貿有限公司,團隊人數達到了20多人,有些甚至是從北京一路跟隨他8年之久的老搭檔。
對待員工,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對他們好是第一點,讓他們吃飽穿好,他們自然對你好。”
因為跟客戶接觸,吸煙是一個打交道的媒介,周強所在公司給員工報銷煙,而且香煙檔次不能低于23元一盒的玉溪。
對待客戶和生意,周強極為看重誠信。有商戶賣摻假水果,“上大,下小,中間夾一層草”。他講究量足,不允許摻水分。
做生意到底有啥訣竅?他總結說,“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不蒙人、不坑人。”
記者: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興佳編輯:河南商報 郭爽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