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子山景區拍攝微電影《招商》
劇組人員在討論劇本
眼下,在泌陽縣城鄉,“胡老大”成為人們熱議的人物。“胡老大”是泌陽縣一群文藝愛好者自拍自演微電影中的主人公,至今已成功拍攝微電影31部,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效果,給泌陽大地增添了一抹文化的馨香。那么,在“胡老大”走紅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小電影,展現新形象
且說“胡老大”。
“胡老大”,是根據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駐馬店市作家協會理事、泌陽縣作家協會副主席鄧敏原著小說《流淌的鄉音》改編的胡老大鄉村系列微電影中的一個農民。作品以泌陽縣下碑寺鄉角子山為背景,以一位名叫胡老大的農民為主線,反映了當下一位農民的生存狀態,作品貼近生活,真實感強,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作者塑造的“胡老大”是我國農村眾多農民的縮影,性格中既有老實忠厚的成分,又有狡黠精明的因素,“胡老大”固守于自己的土地,但又向往外邊的世界;既為自己的小精明沾沾自喜,又為弄巧成拙而后悔不迭。面對日益飛速變化的世界,從閉塞的角子山向外界走出的“胡老大”,一臉的茫然,不知何去何從,不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這顯然是作者的苦心安排,中國的農民目前之現狀正是如此。胡老大系列微電影貼近普通人的生活,發現與揭露其中的荒謬和可笑,肯定與贊揚普通人的情感和美德。作品洋溢著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通過一個小人物“胡老大”,寫出了中國農民的共性,通過特殊性透視出普遍性,這確實出手不凡!胡老大鄉村系列微電影,塑造了一個看似猥瑣的小人物,嘴里說著角子山的“普通話”,手里捏著鼠標可以“網戀”,腿上貼著“仙藥”,經常到石公河里翻找“奇石”,而且還可以做“信息生意”。記者覺得“胡老大”這個人很新鮮,已經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分道揚鑣了。一個嶄新新時代的農民形象立于我們面前,在“胡老大”身上難免有傳統農民的陋習,但不乏新時代農民的特性,既保守又向往開放,既向往開放又每每出丑。“胡老大”正在漸漸成熟,漸漸走向角子山以外的世界,終究有一天,“胡老大”會頂天立地地站在世界面前,讓人們一睹現代農民的風采!
作品緊扣時代脈搏。微電影《扶貧》,表現了扶貧干部帶領貧困群眾致富的過程;《駐村》,則塑造了一位駐村工作隊長,以村為家,引導村民發展項目致富的形象;《送禮》,反映了人們辦事送禮的不良風氣和黨員干部清正廉潔的光輝形象;《好人有好事》,謳歌了一企業領導放棄大單生意,幫助孕婦就醫的好人事跡;《鄉音》,呈現了泌陽人民著重鄉情,團結抱團的精神;《進城》,展示了一位農民到城市生活后的種種不文明行為,在城市文明創建活動的影響下,由不文明變文明的故事……
作者以土得掉渣的原生態語言,創作的胡老大鄉村系列微電影,篇幅精短,內容深邃,人物性格鮮明,時代感強烈,充滿了濃厚的泥土氣息和野草清香,深受人們喜愛,被譽為最接地氣的微電影。
駐馬店市作協主席劉康健說:“看罷胡老大鄉村系列微電影,感覺又回到了鄉村,冬天的牛屋里一堆旺火,聽老年人講‘冒話’,不時從火堆里爆出一聲‘噗’,一粒玉米花燦然開放,拾起來放進嘴里,真香啊!”
拍著玩,拍出大名堂
提起“胡老大”,不能不說鄧敏。
鄧敏是泌陽縣土生土長的基層作家,是從莊稼地里趟出來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他熱愛著自己的家鄉又懼怕貧窮的生活,期望像種莊稼一樣把小說、散文、詩歌種出名堂。鄧敏帶著對家鄉濃濃的深情,角子山下的小路、田野間的野花給了他很多靈感。他的筆下多用于歌頌家鄉的風景,親情、民俗、故事等。一個偶然的機會,鄧敏萌發了拍攝微電影的念頭。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顧曙光和曲生智等幾個好友后,立即得到響應。于是,一群熱愛微電影的人們,在資金不足、缺乏演員、沒啥經驗的前提下,憑著一股追求夢想的熱情,共同克服了諸多困難,邊演邊學。他們利用工作閑暇時間堅持拍攝“胡老大鄉村系列微電影”,受到人們的好評。
“當初,我們對微電影并不懂,只是拍著玩。沒想到能引起眾人的關注,能產生那么大的影響。”鄧敏如是說。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話一點不假,鄧敏和幾位好友在拍攝微電影的過程中,灑下了艱辛的汗水。參加人員來自各行各業,有20多人。令人感動的是大家都是志愿參加拍攝,沒有任何報酬。編劇、說戲、演出、拍攝、制作、播映,每一個環節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無論刮風下雨,無論天寒地凍,無論盛夏酷暑,一群人憑著一腔摯愛,按時參加,沒有怨言。每一集微電影的拍攝,首先是編劇,鄧敏把劇本編出后,總要組織大家一起討論,征求意見,力爭把劇本編得更完美。其次是選定拍攝場景和組織演員參加。主人公胡老大的扮演者裴豐平和胡妻扮演者曲來軍,都有自己的生意,為了不影響拍攝,經常放棄做生意,按時參加拍攝;劇中劉鐵蛋飾演者曲生智現為泌陽電視臺新聞部副主任,工作忙得不亦樂乎,每當接到劇本后,就潛心研究劇情,琢磨人物性格和表演細節,把劉鐵蛋這個人物演得活靈活現;攝像制作馬超和林兆強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為了剪輯恰當,配好音樂,反復實驗,直到滿意為止……正是他們一個個務實苦干的精神,才使微電影的質量不斷提升;正是這個奮發向上的團隊,才成就了一番事業。
面對當今文壇的浮華與躁動,及先現代派和后現代派對傳統文學觀念的沖擊,鄧敏似乎不為所動,依然故我地耕種著角子山下的“一畝三分地”。文學是寂寞者的事業,文學又是精神貴族的事業,這塊“地”實在是不好種呀!可鄧敏硬是一種就種出31部鄉村系列短劇,而且種得花團錦簇風生水起一發而不可收,至今仍興致勃發,將來仍不可限量。
胡老大,永遠在路上
因為熱愛才執著。為了使鄉村系列微電影茁壯成長,鄧敏和顧曙光等幾位好友,又注冊成立了中天傳媒影視有限公司,利用現代傳媒平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把“胡老大鄉村系列微電影”做大做強。
如今,在泌陽,“胡老大”這個名字,婦孺皆知。鄧敏和幾個伙伴著力打造的主人公“胡老大”,已植入人們的心田,人們喜歡“胡老大”,渴望看到“胡老大”,“胡老大”給人們的生活注入了生機和快樂!
隨著“胡老大”的走紅,得到了泌陽縣委宣傳部、泌陽縣文聯領導的關心和幫助。也得到了河南俸皇酒業董事長王健中、北京廣通世杰市政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的王世杰、中華聯合保險泌陽分公司經歷武廣甫等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大河報、駐馬店日報、天中晚報和鳳凰網、中國新聞網等新聞媒體先后對他們拍攝的胡老大鄉村系列微電影進行了報道。這給“胡老大”劇組全體人員極大的鼓舞,他們紛紛表示:將一如既往地團結協作,不斷提高表演水平,全力塑造“胡老大”人物品牌,傳遞正能量,為樹立泌陽形象,繁榮泌陽文藝,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鄧敏說,“今后,劇組要通過走基層,進農戶,體驗鄉村生活等多種方式,發現創作素材,捕捉創作靈感,創作出更多唱響新時代、具有時代精神和鄉村特色的微電影作品。用筆書寫新時代,用鏡頭記錄新時代,形象地謳歌新時代,著力打造‘胡老大’這個新時代的農民形象。”
記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首席記者 李釗 通訊員 張成亮 文圖
編輯:河南商報 郭爽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