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詠梅、王小帥、王景春(從左至右)在柏林電影節上
3月22日,王小帥執導的新片《地久天長》就要在全國上映了,雖然在今年柏林電影節上捧回雙“熊”——最佳男女演員獎,在國內試映階段也獲得無數贊譽,但它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作為主要創作者,王小帥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表達怎樣的情感?對于王源這位“流量小生”的選擇,是出于票房的考慮嗎?3月18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采訪了王小帥,他希望通過嘗試,讓《地久天長》中的家庭成為中國社會在過去30年中的一個縮影。
我們只是生活的搬運工
在《地久天長》中,王景春和詠梅飾演的耀軍、麗云夫婦經歷了失去獨子、下崗的打擊后,慢慢遠離主流社會,王小帥認為,之前的《青紅》《我11》《闖入者》三部關于“三線建設”的電影,更多是出自于個人的經驗,雖然《地久天長》主角還是他幼年時所熟悉的工人,但他們有人早早下海,主動投身到社會的變遷和浪潮里面,也有人隨著體制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命運的、家庭的轉變跟這個社會的起伏,在千千萬萬的家庭中都是存在的,有更廣闊的共性和共情”。
王小帥介紹,這次搭建場景和細節花費了很多精力:“這已經不是一個電影,這就是生活,我們帶過來的是撲面而來的生活。”王景春也說自己在《地久天長》里不是演員,只是生活的搬運工。“我覺得非常精準。就這部戲,兩個演員都不像在其他戲里,要飆戲、要演一些激情戲,才能表現他們的演技,這都不需要。他們的一呼一吸,都透露出普通中國人的氣質。”但關于生活,王小帥停頓了片刻,緩緩道:“生活在人的一生中真的是既漫長又短暫,漫長的時候真的要經歷很多的事情,要承受很多的痛苦,慢慢過完這一生。這跟《地久天長》的概念,是一樣的。”
電影末尾,耀軍、麗云夫婦接到養子來電,隔著紗簾,苦澀的心里泛起幾多欣喜和酸楚,隨后,“地久天長”幾個大字定格在兩人蹣跚的剪影上。王小帥卻說,他并不覺得這是個“結局”,“生活是流淌著的,他們還將繼續活下去,下一代孩子延續煙火,也會繼續下去”。
一切都是最好的呈現
關于電影的剪輯和片長,有人擔心175分鐘太悠長,挑戰普通觀眾的觀影習慣,也有觀眾說三個小時哭不夠,希望導演能剪輯出一個更完整的版本來。對此,王小帥說非常滿意現在所呈獻給觀眾的每一分鐘、每一個鏡頭。“來來回回剪了一百多遍。去柏林前,我們還在不斷地剪,可能只是一秒,可能只是一格。”對于凌厲而交錯的剪輯,他說劇本階段就是如此特意設置。王小帥說:“我想一個人的一生可能在時間線上都已經寫好了,我們只需要從更高的角度把它在這個時間線上發生的一切呈現出來就行了。所以我打破這個時間線,把他們幾十年的遭遇當成他們一生的一個縮影來寫,所以時間的跳躍,或者非線性的講述是有利于這個敘述的。一切都是為了電影,用你所敘述的事情和情感去考慮。”
對于連王景春都惋惜的被“犧牲”掉的情感大戲,王小帥說自己是一個嚴肅嚴謹的電影導演,“拿掉的肯定是不夠好的。我給你舉個例子,老年妝的某幾個鏡頭,我覺得造型不夠好,就再組織演員重新去福建補拍,幾乎是不計代價。現在給觀眾看到的,都是我認為最好的”。
關于景春和詠梅,王小帥用隱忍和克制來形容他們,這是他所喜歡的中國人的特質。“雖然經歷了很多,但最后都是隱忍的,吃苦耐勞的,能吃飽穿暖就覺得很幸福了。”王小帥說,“這里的隱忍,除了在生活里的,還有在表演的理念上和表演的呈現方式上的。”
很多觀眾認為選擇王源出演更多是從商業上來考量的,王小帥并不否認其中的商業性,但他解釋初衷并非源自商業,而是角色本身,他說:“這個角色的年齡是15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成熟演員很少,王源已經成名了,氣質也合適,省去了我們到茫茫人海中尋找演員的過程。以前我們都是通過海選的方式來選演員,選出來還要考慮是否有基礎,需不需要訓練,但王源是現成的,可以應付大型演出,說明他有這個潛力,只是演電影的經驗少,這就好辦多了。”
作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實習生 張曉菡
編輯:河南商報 王瑩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