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縣是傳統農業大縣,以小麥、大蒜等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以前由于主導產業單一,村干部發展意識不強、辦法不多,村集體經濟發展薄弱、后勁不足,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僅占7%,沒錢辦事現象普遍存在,群眾不滿意、干部有情緒、上級不認可,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的攔路虎、絆腳石。近年來,該縣立足縣情,出臺《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方案》,實施三年行動計劃,黨建引領、五位一體,村集體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
招商引資帶動
該縣以招商引資項目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積極引進潘安食品、晟大農貿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圍繞小蒜頭做大文章,打造“企業+產業基地+合作社+農民”發展模式,以土地出租、訂單生產、入股合作等增加村集體收入。目前已帶動建設冷庫32座,領辦合作社312家,提供就業崗位18962個。杞縣潘安食品在貧困村楊屯投資550萬元建設3000噸的新型扶貧冷庫,村集體通過土地入股每年至少收入5萬元,帶動32戶貧困戶打工增收。
試點引領發展
打造27個省級和22個縣級村集體經濟試點村,在省市財政扶持基礎上,縣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按照以獎代補的形式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
城鄉同步互動
開展黨組織共建和“百企聯百村”活動,75家企業與69個貧困村結成共建對子,將企業在技術、市場等方面優勢與農村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有效融合,村企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以企帶村、以村托企、村企共贏”發展格局。
打造特色產業
充分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打造特色名片。依托“杞縣八景”人文景觀和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發展觀光旅游,對文姬故里、芝圃故居、千年狗脊骨樹、名相伊尹舊址進行復原包裝,培育集體經濟發展的新業態、新空間。
誠邀鄉賢助力
通過發邀請函、召開懇談會、返鄉青年看家鄉、“5+N”主題黨日活動、鄉賢會等形式,激發在外人才返鄉創業熱情,鼓勵鄉賢進入村“兩委”班子,施展個人才能。村“兩委”換屆中,128名返鄉人才當選村黨組織書記,領辦合作社312個,實施產業項目436個,有力增強了村集體“造血功能”。
該縣以招商引資項目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積極引進潘安食品、晟大農貿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圍繞小蒜頭做大文章,打造“企業+產業基地+合作社+農民”發展模式,以土地出租、訂單生產、入股合作等增加村集體收入。目前已帶動建設冷庫32座,領辦合作社312家,提供就業崗位18962個。杞縣潘安食品在貧困村楊屯投資550萬元建設3000噸的新型扶貧冷庫,村集體通過土地入股每年至少收入5萬元,帶動32戶貧困戶打工增收。
試點引領發展
打造27個省級和22個縣級村集體經濟試點村,在省市財政扶持基礎上,縣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按照以獎代補的形式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
城鄉同步互動
開展黨組織共建和“百企聯百村”活動,75家企業與69個貧困村結成共建對子,將企業在技術、市場等方面優勢與農村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有效融合,村企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以企帶村、以村托企、村企共贏”發展格局。
打造特色產業
充分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打造特色名片。依托“杞縣八景”人文景觀和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發展觀光旅游,對文姬故里、芝圃故居、千年狗脊骨樹、名相伊尹舊址進行復原包裝,培育集體經濟發展的新業態、新空間。
誠邀鄉賢助力
通過發邀請函、召開懇談會、返鄉青年看家鄉、“5+N”主題黨日活動、鄉賢會等形式,激發在外人才返鄉創業熱情,鼓勵鄉賢進入村“兩委”班子,施展個人才能。村“兩委”換屆中,128名返鄉人才當選村黨組織書記,領辦合作社312個,實施產業項目436個,有力增強了村集體“造血功能”。
目前,全縣599個村(社區)有集體經濟收入的512個,從2017年的7%增長到2018年底的85.5%,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集體產業項目通過打工就業、入股分紅、示范引領、政策資金扶持等模式,帶動貧困戶1449戶9659人,實現了“集體增收、百姓致富”目標,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金杞大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