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眉斂氣,懸腕運筆,筆隨心動……在洛陽匠人小雪的手里,一朵牡丹在瓷盤上絢麗綻放,無聲世界中的她,松在眉宇,淡定從容。花開花落二十日的短暫炫目,讓許多喜愛牡丹的人嘆息,而洛陽有這么一群巧手制花人,身有殘缺,心向芳菲,用巧思和匠心,留住花王牡丹之美。
身處無聲世界手繪牡丹“花開”
久居洛陽的人,在邀請親友賞牡丹、吃水席的同時,臨行前還會附贈一份別致的禮物——洛陽牡丹瓷。牡丹瓷可遠觀,可近賞,產品造型逼真,花色自然,葉薄如紙,葉脈清晰可見。讓遺憾帶不走滿城花香的友人,可以時時觀望,品味它悄然傳遞出的濃郁中國味和東方美。
很多人不知,你帶走的牡丹瓷,可能出自來自無聲世界的朋友之手。昨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位于洛陽牡丹宮的洛陽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室,探訪這朵“永不凋謝”的牡丹花背后的故事。
31歲的小雪雖是一位聾啞人,但已經是牡丹瓷界的“大咖”。7年前,在朋友的引薦下,小雪來到牡丹瓷創始人——李學武的工作室團隊,從最基礎的捏花瓣、葉莖,到設計、白描、彩繪,一干就是7年,成為工作室的二級技師。這份與美結緣的工作,也讓沉靜如雪的她生活有了顏色。
和技師小雪一樣,在牡丹瓷創始人——李學武的工作室團隊中還有5位聾啞人。在現場記者看到,一對雙胞胎姐妹花頗為專注。今年25歲的曉靜姐妹,做這行5年了。記者在紙上寫字問她們,喜歡這份工作嗎?她們來不及用筆回答,對記者笑著一直點頭。
帶隊的老師傅告訴記者,別看她們身患殘疾,但做牡丹瓷卻相當有天賦,而且創作過程中很專注。她們姐妹的作品,是組里完成度最高的,“雖然她們身體有殘缺,但對美的感覺,一點都不比正常人差。”說起這對姐妹花做的牡丹瓷作品,讓其他同事嘖嘖稱奇。
在招聘員工時,如果遇到像曉靜姐妹的特殊人群,我們會放寬用人標準,請有經驗的老師傅手把手教他們。工作室的劉經理告訴記者,秉承一顆公益之心,多年來李學武工作室培養了多位“特殊”的技師,雖然他們身處無聲的世界,但巧思和手藝,一點不比正常人差。
你嘆“花開花落二十日”她能“國色牡丹花不敗”
在匠人的巧手下,“千年帝都”的不敗牡丹,成了一張金燦燦的洛陽城市名片。
來到牡丹宮的李學武工作室,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巨大的展廳。一件件牡丹瓷作品,錯落有致地陳列在展示柜上。一朵朵五顏六色、雍容豐盈的牡丹花,綻放在形態各異的瓷盤、瓷瓶上。俯首細觀,片片花瓣描以金邊,明如鏡、薄如紙。以手輕擊,聲如磬,以手觸之,沁涼如玉。

“‘花開花落二十日’的短暫繁華,讓很多喜愛牡丹之人扼腕嘆息。”李學武說,2007年他萌生創意,將牡丹文化元素與陶瓷技藝相結合,創造“永不凋謝”的牡丹花。此后,他輾轉大江南北,拜師學藝,潛心研究。
“我曾經無數次奔赴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福建德化三大瓷都以及五大官窯七大陶瓷產區等地,遍訪全國名窯,到處拜師求藝,走過幾十萬公里的路,涉足全國10余個博物館查閱史料,整理了20余萬字筆記。”李學武說,最難的時候,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三年潛心研究與探索實踐,歷經數百次反復試驗,在白釉瓷器的制作坯料、配制釉藥、雕塑制作、施釉、干燥、燒制等關鍵環節,摸索出一套較為成熟的制瓷工藝。2009年年底,洛陽牡丹瓷(又稱李學武牡丹瓷)成功問世。
片片牡丹瓷一顆公益心
李學武研制出的傳承和發展唐白瓷燒制技藝,集各派陶瓷技藝之長,融諸家雕塑藝術之優,是極具藝術價值的一種新派藝術陶瓷——牡丹瓷。
李學武介紹,創意牡丹瓷,洛陽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把姚黃、魏紫等洛陽所有的牡丹名優品種集中種在一起,仔細觀賞牡丹花開花落的情景,把牡丹葉子作為模具,讓員工學習,公司剛成立那年,只有33人,常常是燒出10件產品也不一定有一件好的,火里求財,到了2012年,人員增加到200人,經驗逐漸豐富,工藝日臻完善,年產值將近2500萬元。目前,有員工230余人,其中70%擁有大學學歷。

選人不看出身,要看他愛不愛牡丹,是李學武一直以來的用人標準。正是多年來堅持的一顆公益之心,讓小雪、曉靜姐妹能過上好的日子。
“千年”牡丹瓷入列“國禮”
牡丹瓷造型典雅、工藝考究、文化氣息濃郁,一經面世,便獲得廣泛好評,先后斬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杯”金獎、中國陶瓷界最高水平的“大地獎”金獎等。
“我們已經擁有自己的洛陽牡丹瓷研究院,15名技術人員專業搞產品開發。”李學武說,目前,自主研發設計制作的牡丹瓷有460個品種,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香港等主要城市開設了16個品牌連鎖機構。
2014年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夫婦出訪韓國時,向韓方贈送名為“風姿秀色”的洛陽牡丹瓷。這也標志著融牡丹、陶瓷、繪畫等多種傳統文化元素的李學武牡丹瓷,成功進入“國禮”行列。此后,牡丹瓷的身影開始頻現重要外交場合,先后進入176個國家。
“對于手藝人來說,踐行工匠精神,就是要對自己的作品懷揣一種追求完美與極致的執著。”李學武說。
近年,李學武成立洛陽牡丹瓷研究院,與清華美院、洛陽理工學院等院校合作,在材料、造型、工藝等方面進行深度研究,不斷提升牡丹瓷的質量和品位。如今李學武的牡丹瓷產業基地成功入選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其產品相繼走進國家博物館、上海迪士尼樂園等。
作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韶萌 實習生 熊佳瑤 文/圖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大河報


身處無聲世界手繪牡丹“花開”
久居洛陽的人,在邀請親友賞牡丹、吃水席的同時,臨行前還會附贈一份別致的禮物——洛陽牡丹瓷。牡丹瓷可遠觀,可近賞,產品造型逼真,花色自然,葉薄如紙,葉脈清晰可見。讓遺憾帶不走滿城花香的友人,可以時時觀望,品味它悄然傳遞出的濃郁中國味和東方美。
很多人不知,你帶走的牡丹瓷,可能出自來自無聲世界的朋友之手。昨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位于洛陽牡丹宮的洛陽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室,探訪這朵“永不凋謝”的牡丹花背后的故事。
31歲的小雪雖是一位聾啞人,但已經是牡丹瓷界的“大咖”。7年前,在朋友的引薦下,小雪來到牡丹瓷創始人——李學武的工作室團隊,從最基礎的捏花瓣、葉莖,到設計、白描、彩繪,一干就是7年,成為工作室的二級技師。這份與美結緣的工作,也讓沉靜如雪的她生活有了顏色。
和技師小雪一樣,在牡丹瓷創始人——李學武的工作室團隊中還有5位聾啞人。在現場記者看到,一對雙胞胎姐妹花頗為專注。今年25歲的曉靜姐妹,做這行5年了。記者在紙上寫字問她們,喜歡這份工作嗎?她們來不及用筆回答,對記者笑著一直點頭。
帶隊的老師傅告訴記者,別看她們身患殘疾,但做牡丹瓷卻相當有天賦,而且創作過程中很專注。她們姐妹的作品,是組里完成度最高的,“雖然她們身體有殘缺,但對美的感覺,一點都不比正常人差。”說起這對姐妹花做的牡丹瓷作品,讓其他同事嘖嘖稱奇。
在招聘員工時,如果遇到像曉靜姐妹的特殊人群,我們會放寬用人標準,請有經驗的老師傅手把手教他們。工作室的劉經理告訴記者,秉承一顆公益之心,多年來李學武工作室培養了多位“特殊”的技師,雖然他們身處無聲的世界,但巧思和手藝,一點不比正常人差。
你嘆“花開花落二十日”她能“國色牡丹花不敗”
在匠人的巧手下,“千年帝都”的不敗牡丹,成了一張金燦燦的洛陽城市名片。
來到牡丹宮的李學武工作室,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巨大的展廳。一件件牡丹瓷作品,錯落有致地陳列在展示柜上。一朵朵五顏六色、雍容豐盈的牡丹花,綻放在形態各異的瓷盤、瓷瓶上。俯首細觀,片片花瓣描以金邊,明如鏡、薄如紙。以手輕擊,聲如磬,以手觸之,沁涼如玉。

“‘花開花落二十日’的短暫繁華,讓很多喜愛牡丹之人扼腕嘆息。”李學武說,2007年他萌生創意,將牡丹文化元素與陶瓷技藝相結合,創造“永不凋謝”的牡丹花。此后,他輾轉大江南北,拜師學藝,潛心研究。
“我曾經無數次奔赴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福建德化三大瓷都以及五大官窯七大陶瓷產區等地,遍訪全國名窯,到處拜師求藝,走過幾十萬公里的路,涉足全國10余個博物館查閱史料,整理了20余萬字筆記。”李學武說,最難的時候,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三年潛心研究與探索實踐,歷經數百次反復試驗,在白釉瓷器的制作坯料、配制釉藥、雕塑制作、施釉、干燥、燒制等關鍵環節,摸索出一套較為成熟的制瓷工藝。2009年年底,洛陽牡丹瓷(又稱李學武牡丹瓷)成功問世。
片片牡丹瓷一顆公益心
李學武研制出的傳承和發展唐白瓷燒制技藝,集各派陶瓷技藝之長,融諸家雕塑藝術之優,是極具藝術價值的一種新派藝術陶瓷——牡丹瓷。
李學武介紹,創意牡丹瓷,洛陽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把姚黃、魏紫等洛陽所有的牡丹名優品種集中種在一起,仔細觀賞牡丹花開花落的情景,把牡丹葉子作為模具,讓員工學習,公司剛成立那年,只有33人,常常是燒出10件產品也不一定有一件好的,火里求財,到了2012年,人員增加到200人,經驗逐漸豐富,工藝日臻完善,年產值將近2500萬元。目前,有員工230余人,其中70%擁有大學學歷。

選人不看出身,要看他愛不愛牡丹,是李學武一直以來的用人標準。正是多年來堅持的一顆公益之心,讓小雪、曉靜姐妹能過上好的日子。
“千年”牡丹瓷入列“國禮”
牡丹瓷造型典雅、工藝考究、文化氣息濃郁,一經面世,便獲得廣泛好評,先后斬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杯”金獎、中國陶瓷界最高水平的“大地獎”金獎等。
“我們已經擁有自己的洛陽牡丹瓷研究院,15名技術人員專業搞產品開發。”李學武說,目前,自主研發設計制作的牡丹瓷有460個品種,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香港等主要城市開設了16個品牌連鎖機構。
2014年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夫婦出訪韓國時,向韓方贈送名為“風姿秀色”的洛陽牡丹瓷。這也標志著融牡丹、陶瓷、繪畫等多種傳統文化元素的李學武牡丹瓷,成功進入“國禮”行列。此后,牡丹瓷的身影開始頻現重要外交場合,先后進入176個國家。
“對于手藝人來說,踐行工匠精神,就是要對自己的作品懷揣一種追求完美與極致的執著。”李學武說。
近年,李學武成立洛陽牡丹瓷研究院,與清華美院、洛陽理工學院等院校合作,在材料、造型、工藝等方面進行深度研究,不斷提升牡丹瓷的質量和品位。如今李學武的牡丹瓷產業基地成功入選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其產品相繼走進國家博物館、上海迪士尼樂園等。
作者: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韶萌 實習生 熊佳瑤 文/圖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