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年53歲,光在鄭州賣茶葉就賣了27年。
1992年剛到鄭州時,他一年只能銷出去200斤茶葉,如今,他一年的銷量超過了10萬斤。
因為講信譽,很多客戶和他一合作就是20多年,如今,鄭州的一家做進出口的老客戶還把他推薦給了國外的客戶,以后,贊比亞、緬甸、越南的客戶也能喝到他的茶葉了。
他是中陸茶城的商戶昌紀軍,正在參加第三屆中原批發(fā)商大會的“誠信店鋪”評選。
發(fā)展:
他把茶葉從200斤賣到了10萬斤
1992年,昌紀軍20多歲。
剛結了婚生了娃,原本守著信陽老家的四五百畝茶山,種茶、炒茶、賣茶。
可年輕人總歸是不安分的。他想出去看看。
于是就來到了鄭州。
先從給各大酒店送茶葉開始,那時,一年能銷出去二三百斤茶葉。一家三口的溫飽問題解決了。
1996年,華中食品城的茶葉市場開業(yè),他搬了進去。
2002年,他給自己的產品注冊了商標,叫雙潭。
后來,這個市場開始了搬遷。
2011年開始,他把店面搬到了中陸廣場的中陸茶城。
此時,他的客戶從鄭州擴展到了全省,又從全省擴展到全國。如今,全國15個省份都有他的代理商。
銷量也直線上升,從200斤一路上漲,直到超過10萬斤。
信任:
鄭州的老客戶把他介紹給了國外的新客戶
1998年時,鄭州市場只有20多個茶葉批發(fā)商,昌紀軍是其中之一。
如今,鄭州各茶葉市場的茶葉商超過了上萬家,昌紀軍的生意也在越做越大。
茶葉市場增多、茶葉商劇增,昌紀軍靠什么在這個行業(yè)中一騎絕塵?
“以誠待人,以質取勝。”昌紀軍說,因為誠信,他的客戶中,有70%是回頭客,其中,和他合作十幾、二十多年的老客戶比比皆是。
甚至,有的上海、北京的客戶,合作七八年了,從來沒見過面,但每次發(fā)貨,一要就是幾百斤。
鄭州一家做海外工程的進出口公司就和他合作了10年以上,因為一直合作不錯,最近,這家公司還把昌紀軍介紹給了他們在國外的客戶。
“以后,贊比亞、緬甸、越南等國家的消費者,也能喝到我這邊批發(fā)出去的茶葉了。”昌紀軍說,老客戶主動給他介紹新客戶,而且是國外的客戶,就是對他多年來誠信經營的最大認可。
愿望:
希望祖孫四代都能繼續(xù)和茶葉打交道
昌紀軍的父親是茶農,他自己賣了一輩子茶葉,如今,他的兒子也注冊了茶葉公司。
“我希望我孫女以后也能繼續(xù)在茶葉這一行干下去。”昌紀軍的孫女今年剛剛兩歲,可昌紀軍希望以后自己的家族能一直和茶葉打交道。他說自己對這一行有感情。
他當初從信陽老家出來,就想把信陽毛尖賣到全國各地,27年的耕耘,讓他的客戶遍布全國各地,可他覺得,這還遠遠不夠。
2018年開始,他開通了線上銷售,開始做電商。
幾十年來,鄭州的茶葉市場從兩三家增至現在的30多家,茶商也從幾十家增至現在的上萬家,昌紀軍說,其中,信陽的茶商占了60%以上,然后才是福建茶商和四川茶商。
上個世紀90年代,賣茶葉的90%都賺錢,現在,只有30%的在賺錢,剩余的70%都在賠錢。
昌紀軍說,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茶葉市場的細分,如今賺錢越來越難,但茶葉消費在人們的生活中將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