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故里文脈厚重,溫國故城鐘靈毓秀。
溫縣招賢鄉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司馬懿的故鄉,因其曾在這里設立招賢館,廣招天下賢才志士而得名“招賢”。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招賢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緊緊圍繞“鄉風文明”,認真梳理“文化特點”,積極反思“歷程規律”,不斷激活“鄉賢文化”,通過頌傳“昔賢”、引進“今賢”、培育“新賢”,以黨建引領振興鄉賢文化,以其嘉言懿行垂范鄉里,以文明新風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招賢鄉上苑村村史館、幸福院成了不少老人休閑放松的好去處。)
頌傳“昔賢”,厚植“鄉賢”文化
招賢鄉人才輩出,有帝鄉之稱。歷史的長河中,這里涌現了司馬懿、司馬芝、司馬孚、司馬炎、司馬睿、司馬彪等無數個資深“昔賢”。
該鄉深挖司馬故里、溫姓故里、古溫國遺址等特色文化,通過歌頌、傳承和發揚這些文化“昔賢”,著力打造具備獨特鄉賢文化的黨建綜合體,把鄉賢精神轉化為一種實實在在的感召力,用“看得見”的道德力量感染人、激勵人,形成了根植鄉土的鄉賢文化。
比如占地11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600余平方米的中辛村清風幸福苑,就是“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小小環節的折射。
(招賢鄉中辛村清風幸福苑內,青磚鋪地,綠草茵茵。)
該苑內設村史館、陳列室、書屋、活動室、康復室、醫療室、休息室、餐廳等功能區,建設用地、村史館用房等,均由獲得“鄉賢”王華田、王華奇兩兄弟無償捐用;主體建筑材料及施工費用,由“鄉賢”王長春等捐助。
鄉賢助力,村民們也紛紛捐贈,上苑村林慶豐、林金保、林峰、林建躍等人捐贈自家房屋院落用做幸福院、村史館和小游園;林樂意、王銀河、馮廣忠、武和平等捐款數萬元用于村內建設;得知村史館需擺設物件,村民們送根雕、紡織機、煤油燈……讓一個個冰冷的空院子亮起家的暖光和希望。
引進“今賢”,弘揚“鄉賢”文化
鄉賢文化植根于鄉村社會土壤,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誠信友善等優秀文化基因。
該鄉安樂寨村有深厚的鄉賢文化底蘊。既有在全國乃至世界享有盛名,有知識、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的“今賢”,又有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在鄉民間威望高、口碑好的“今賢”。
2007年,從該村走出來的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王夢奎、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以及焦作大學教授王夢周三兄弟捐獻出三進院的舊居建成“兄弟書屋”。
書屋每進院均由一間堂屋、一間側房和一處空院組成,院與院間由窄窄的胡同連接,院中栽植綠樹,整體布局樸實、雅致。書屋現藏書量達1.6萬冊,借閱圖書者達5萬人次,已成為傳承、傳播家國文化的新載體。
“兄弟書屋”投入使用十多年,至少有數萬人受益,其中還有美國、法國、日本、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參觀者,書屋現保存感謝信200多封。而自從該書屋投用以來,村里考上大學的有200多人,出了40多位碩士、博士。
此外,該村村民王乃大于1938年赴延安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后定居在北京,后人王毅將已掛牌為省傳統民居的二進院落,捐贈給村里用作幸福院。
2020年初,東辛村在外發展的陳國政、崔小勝、崔小柱等近二十位鄉賢回到村里,為村里正在打造的黨建綜合體籌措后期運營資金11萬元,助推集聚村史館、幸福院、衛生室、便民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等功能的東辛村黨建綜合體提前竣工。
培育“新賢”,傳承“鄉賢”文化
發展“鄉賢”文化,還要培育“新賢”,爭當傳統文化“傳承人”。
根據鄉村振興工作需要,該鄉擴大內涵和外延,將本鄉、在鄉、離鄉的人才都作為新鄉賢的選樹范圍,廣泛開展符合新鄉賢標準的人員普查。同時,營造尊崇新鄉賢氛圍,加強鄉土鄉情宣傳教育,讓尊崇鄉賢、爭當鄉賢成為風尚。
此外,該鄉還制定出臺了培育“新鄉賢”、保障“新鄉賢”發揮作用的文件及實施細則。從培育路徑、培育措施、工作保障等方面對鄉賢及鄉賢組織參與鄉村治理、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文化建設、公益事業等給予政策支持。
就拿安樂寨村村民王斌來說,2010年大學畢業后,他就在馬來西亞工作。在鄉賢不斷釋放新動能的感召下,他辭去國外薪酬豐厚的工作回鄉創業,不僅為年輕人返鄉創業樹起了榜樣,也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工作崗位,成為群眾眼中的新鄉賢。
據介紹,溫縣招賢鄉以培育鄉賢力量釋放新動能來促進“新鄉賢”回歸,凝聚了鄉村振興的人才力量,真正讓“鄉賢”成為鄉村振興的推動者、產業興旺的引領者、鄉風文明的倡導者、鄉村治理的協作者。
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鄉賢文化是根植于傳統鄉村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鄉賢是榜樣性的社會群體,是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上的實踐者。溫縣招賢鄉以建構鄉賢文化激活鄉村文化,以發展新鄉賢文化促進鄉村治理,扎實推進鄉賢文化建設,充分發揮“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文化的信服力,利用黨建綜合體等場所,弘揚傳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起鄉村振興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