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140、語文131、數學135、理綜295,總分701!近日,獲嘉縣供電公司員工趙海燕之子、獲嘉一中學生吳雨航憑借絕對優勢,在該縣考生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榮膺2020年獲嘉縣高考理科第一名。
據悉,這也是獲嘉縣供電公司員工子弟近年來第二次摘得縣高考狀元的桂冠。2018年高考,該公司員工職艷君之女張欣然以683的高分穩居榜首,成為獲嘉縣當屆高考的理科狀元。
“學習是痛苦的,但學不到的痛苦是終身的”
“這個分數我們也是驚訝的,孩子考完估分估了670多,沒想到能出這么好的一個結果。”趙海燕說。
出分的那天凌晨,一家子守著手機和電腦準備查分,但因網絡擁擠卡頓,從零點開始,直到三點零五分,吳雨航的查分結果才顯示在電腦屏幕上,讓人驚喜的分數瞬間沖淡了等待的焦急。“701!分一出來,一顆心可算掉進了肚子。”吳雨航父親吳亮感嘆。
走進吳雨航的臥室,書桌旁3大摞近一人高的復習資料格外顯眼。“這還只是一部分,都拿出來屋子里放不下的。”吳雨航說,高考過后,他開始了自己的短暫新規劃,報了一個吉他班,并開始考駕照。
至于自己有什么特別的學習方法,吳雨航只說了四個字:節約時間。“高考復習,最重要的是做好時間管理。每個月想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每周需要主攻哪一塊,甚至每天、每小時需要做什么,都要計劃好。哪怕最后沒有做到,但是不能讓自己處于茫然無序的狀態。”
每天清早五點即起,晚上十點才能結束的緊張學習節奏,他不以為苦,反而樂在其中。“學習是痛苦的,但學不到的痛苦是終身的。”吳雨航笑著說:“我不想以后遺憾或者后悔,只能把握現在。”
母親在兒子的生日蛋糕上畫了一個清華校徽
在趙海燕看來,她和丈夫對孩子的教育是絕對的“抓大放小”。“孩子有自己這么多年摸索出來的學習方法與習慣,我們只能明確方向,盡全力配合孩子,再多的我們也做不了什么。”作為父母,他們盡量不給吳雨航施加壓力,沒有諸多“要求”,只是全力支持。
在備考期間,吳雨航也有考試分數不理想的時候。但趙海燕從沒有責備或是提點孩子,而是將之視為一件好事。“分數起伏很正常,這時候正好可以查漏補缺。”趙海燕說。
唯一一次“表露”心意,還是今年疫情期間,恰逢吳雨航生日,趙海燕給兒子定制了一個蛋糕——上面畫了一個清華校徽。“我們跟孩子說了,這只是美好祝愿,因為這也是孩子的理想。”趙海燕笑著說。
溫和的父母養出寬厚的孩子。“我還記得小時候經常跟著我媽去抄表,背著梯子走街串巷,一家一家的,用固體膠把電費單子貼在墻上、門上。”吳雨航說,“媽媽是電力職工,做事謹慎細心。爸爸喜歡鉆研,愛搗鼓電子設備,關注新科技。他們對我的影響都很大。”
這樣的家庭氛圍影響下,吳雨航和爸爸媽媽關系十分親厚,并沒有所謂的青春叛逆,也沒有隔閡代溝。一家人交流都是十分平等的態度,像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以后,不管孩子能走哪個學校,希望他能繼續努力,不虛度時間。”吳亮說出對孩子的期許。趙海燕說:“只希望孩子以后能照顧好自己,獨立自主,當媽的所求不多,這點就夠了。”
企業文化滲透員工家庭,興起勤學好問之風
分數出來后,激動的不只是吳雨航的家人。在獲嘉縣供電公司女工微信群中,也第一時間通報了這個好消息,大家激動非常,紛紛給予恭喜與祝福。
兩屆理科第一名的母親,趙海燕、職彥君,均是獲嘉縣供電公司的普通員工。一家縣級供電公司,何以員工子弟如此優秀?探尋來路,其實一切有跡可循。
多年來,獲嘉縣供電公司一直高度重視企業的精神文明建設,并通過“尋家史、立家訓、傳家風”等相關主題活動,將崇德向善、勤學好問的風氣延伸至職工家庭之中。員工子弟中,除了吳雨航、張欣然,多名員工子弟同樣成績斐然,連續問鼎上海交通大學、中南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名校。
在勤學之外,更有樂于助人的品格榜樣。2017年,該公司員工張克輝的女兒張慧怡在上學途中偶遇受傷老人,第一時間扶起救助。其事跡被包括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在內的各大媒體廣泛報道,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獲嘉縣供電公司也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在為每年參加高考的學子保電護航的同時,堅持金秋送行送福。在每年的九月開學前夕,都會為當年考取高等學府的家長與學子舉辦座談會,引導大家暢談理想,感恩父母,并給學子們送去小小禮物與真摯祝福,使企業文化在代際傳承中發揚光大、綿延賡續。(編輯 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