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衛輝市太公鎮許漫流村貧困戶徐錫榮的咸鴨蛋加工坊里,5個工人們在生產線上緊張地忙碌著,加工坊外,一箱箱成品咸鴨蛋被搬上貨車車廂,然后送去遠方。
望著加工坊內外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徐錫榮不禁感慨:“半年前俺還因為鴨蛋發愁的整夜睡不著,沒想到在志勇書記和駐村隊的幫助下,這些鴨蛋搖身成了致富的‘金疙瘩’!”
“直播帶貨”暢銷路,鄉親脫貧信心足
2019年底,徐錫榮購買種鴨1200余只,希望通過養殖業脫貧致富。不想種鴨產蛋之時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嚴重之期,生鴨蛋價格一落千丈,養殖成本入不敷出。王志勇和駐村隊員們積極為徐錫榮想辦法、找出路,最終決定將生鴨蛋二次加工腌制成咸鴨蛋,看著源源不斷的收入讓徐錫榮心中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在今年的疫情下,許漫流村的紅薯粉條、粉皮和黑小麥面粉等農產品也出現了嚴重的滯銷情況,貧困戶們的生活難上加難,王志勇看在眼中、急在心中。他帶領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主動研究、探索線上銷售的渠道和方法,還變身網絡“銷售員”通過微信朋友圈、抖音、網絡直播等多個平臺為村民們“帶貨”。一張張線上產品訂購單不僅敲開了徐錫榮的致富門,也堅定了村里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熱情。
“為了加大生產,俺還專門引進了真空包裝機、高溫殺菌機、鴨蛋清洗機,俺今年不僅能脫了貧,還能致起富。”說到這里徐錫榮嘴角咧開了花。
“志智雙扶”促振興,村容村貌換新顏
不僅僅是徐錫榮一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放眼望去,此時的許漫流村已是舊貌換新顏。許漫流村屬于丘陵地帶,北面就是巍巍太行,2017年年底作為國網衛輝市供電公司辦公室秘書的王志勇被選派為駐村第一書記來到了這里。那時的他白凈的臉龐戴著一副眼鏡,村民們犯了嘀咕,來一個白面秀才,能待住嗎?待住待不住,行動上見分曉,王志勇面對疑惑的眼神下定了決心。
剛上任的他就發現村民們不是用家里“苦水井”的井水,就是從外買水,連吃水都成了問題,就更別提種植農作物。想要脫貧就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王志勇帶著駐村隊員跑遍了相關單位,走遍了村子的角落,為了將成本降至最低,他頂著寒風走遍了村子的每一家每一戶,就為了鋪設的水管線路更合理一些;為了趕在春節前讓老百姓用上自來水,他幾乎住在了工地上。
終于,通過三個月的努力讓村里的老百姓都用上了“自來水”,那一天村民許照文老人看著水龍頭噴涌而出的“清泉”,不禁感嘆:咱許漫流終于又“漫流”了。三年來,許漫流村新修水泥路面積2.7萬平方米,路程累計長度7.2公里;新建270平方米的村小學和500平方米的校園操場;建成一個文化舞臺、一個文化廣場;
“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王志勇和駐村工作隊成員們還利用上級研發的“河南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系統”開辦了夜校,每天晚上組織黨員干部集中學習一會兒,關鍵少數逐漸抓住了,他又在上級的支持下籌備建設了一個農村書屋。現在村子里追狗攆雞瘋跑的孩子少了,讀書學習的多了;圍在一起喝酒打牌的人少了,組織跳舞鍛煉的人多了,曾經喧囂的山村,開始出現歌舞聲和讀書聲。
這些變化讓村民眼中的堅冰開始慢慢消融,大家對王志勇的稱呼也從最開始的“王書記”變成了“老王”、“志勇”。現在他走在村子里,到處都是打招呼的聲音,他總是笑著一一回應著,有喜歡開玩笑的農民打趣他:“這大秀才真是變成地地道道的農民了!”
“電力先行”強支撐,鋪就鄉村致富路
“井井通電工程真是好政策,為像許漫流這種處于丘陵地段、澆地困難的村莊辦了一件大好事。”說起變化,村里的衛輝市太公鎮許漫流村支部書記董明府認為變化最大的是村里的變電線路。
衛輝市供電公司的扶貧干部進駐許漫流村后,大力開展扶貧工作,共投資一百四十九萬對許漫流村進行了電網改造,新建10千伏線路0.89千米,新建改造配電臺區9個,極大地改善了許漫流村的基礎設施,為村民脫貧打牢了電力“地基”。
有了電力支撐,駐村工作隊也抓緊步伐,有效結合許漫流村的地質和氣候特點,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特色種植,積極引導村民種植薄皮核桃170畝、軟籽石榴12畝、大紅袍花椒7畝及中草藥連翹26畝。
秋風送爽、丹桂飄香,井井通電的農田里瓜果香,谷金黃。今年的許漫流村豐收了一大批特色鮮明、品質優良的農產品。董明府的心情也格外輕松;“有志勇書記和咱駐村隊的帶領,脫貧致富俺們村有信心!”(編輯 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