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河南商報記者從汝陽縣委組織部獲悉,汝陽縣十八盤鄉登山村通過實施“黨建+產業”“黨建+民生”項目,鄉村發生了大變化,村民也因此增加了收入。
汝陽縣十八盤鄉登山村位于汝陽縣城西南13公里處伏牛深山區,全村190戶、666口人分布在28座山梁之間。“山高坡度大,地在墻上掛,旱澇都成災,要啥沒有啥。”曾是登山村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60年代,時任村黨支部書記趙春蘭帶領登山群眾十年改土、八年治水、七年綜合治理,以“寧愿苦干改山河,不愿苦熬度歲月”的錚錚誓言向群山“宣戰”,硬是在荒山石頭坡上修建了550多畝梯田,徹底改變了登山村缺糧少地、貧困落后的面貌,創造了曾與“紅旗渠精神”齊名的“登山精神”。
近年來,登山村黨支部傳承發揚紅色登山精神,以黨建為引領,以汝陽縣委開展“基層黨建、村民自治、平安法治、鄉風文明、美麗宜居”五星示范村創建活動為契機,大力推進黨建引領、“四治”并進、服務進村工作,進一步織密筑牢基層組織體系,鞏固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夯實農村基層基礎。
通過“黨建+產業”,投資160萬建設了登山自來水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通過“黨建+民生”,投資200余萬元新建了500平方的標準化村室、1600平方的黨建文化廣場、修建了2700米的登山健身步道,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如今小山溝里有了民宿,也有了游客,村民也增加了收入,登山村現在是一天一個樣。
山是大地的骨骼,水是鄉村的靈魂,登山村利用滿山梯田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自籌資金70萬元修建了琿春河十里桃花休閑長廊、80畝的玉帶灣生態水面,努力打造梯田景觀,使登山梯田成為游客“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新景點,加快了山區農民致富增收步伐,積極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汝陽特色的善治鄉村之路。
登山村作為汝陽縣首批黨建引領示范村之一,目前已被洛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授予鄉村旅游3A級景區,為汝陽縣13個鄉鎮52個示范村探索鄉村振興模式提供了可學習、可復制、可借鑒的“登山樣板”。通過這樣一個樣板帶動,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時代鄉村畫卷,正在汝陽大地上徐徐展開。(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