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荒廢十多年的學校今年“回來”了
最近一段時間,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定點幫扶的汝州市廟灣村的孩子們,迎來一件件大喜事。
12月19日,7名志愿者頂著寒風,來到廟灣村,為村里幼兒園、小學的孩子們,送來圖書、玩具和嶄新的拉桿書包。現場,愛心企業家劉強看到學校條件艱苦,當場決定再捐款3萬元。
這只是廟灣村教育大變樣的一個縮影。在社會各界關注下,廟灣村的教育在今年實現完美蛻變。
村里荒廢十多年的學校修繕一新
12月18日,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派駐廟灣村第一書記徐云峰向河南商報記者介紹,廟灣村有學齡兒童400多人,幼小兒童近200人,2004年合校并點后,村里的學校漸漸荒廢,設施老化,損毀嚴重。
修繕前的廟灣村小學
“以前,村里的孩子只能去周邊村莊上學。”徐云峰表示,年齡小的孩子去周邊村莊上學很不方便,“接送孩子的,很多都是老人,也不安全”。
“村民們不止一次跟說我,想讓村里的學校重新‘開張’。”徐云峰今年年初來到廟灣村駐村后,就有不少村民向他反饋學校的問題。一番走訪調研后,他更加堅信,重建村里的小學,十分有必要。
修繕后的廟灣村小學
很快,在駐村工作隊的積極溝通下,當地教育部門拿出25萬元資金,對村里荒廢的小學進行了修繕、擴建。
今年9月,修繕一新的學校投入使用,廟灣村的孩子們真正實現了“家門口上學”。
村里有些孩子仍需關懷
“幼兒園、小學都有。”徐云峰表示,因為是第一年恢復招生,目前學校的學生數量只有幾十個,下一步計劃讓更多在外村上學的孩子回村里上學。
得知村里的學?;謴褪褂昧?,以前在周邊小學教書的3名本村老師,主動提出回村里教學。
在“家門口上學”的問題解決了,但仍有些孩子面臨其他困難。村民毛奇家里有5個孩子,最小的才3歲,全家7口人都要靠他打零工、種地來養活,生活有些拮據。
50多歲的村民王杰,3個孩子都在上小學,妻子離家出走,全家的開支都壓在他身上。目前,他家有低保,村里也給辦理了公益崗位資助,孩子們上學也有相應資助。
“村里孩子們的生活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他們仍然需要更多關懷。”徐云峰說。
B、90后小伙和他的“兒童之家”
在南陽,一個由老家汝州的90后小伙王曉光建立的“兒童之家”,從2014年成立至今,已累計對67名困境兒童進行了幫助。
王曉光給自己起的網名是“放牛班大當家”。他想跟《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音樂老師馬修一樣,改變困境兒童的命運。
王曉光和兒童之家的孩子們
新年快到了,他正在忙著給孩子們準備禮物
這所“兒童之家”,位于南陽市南召縣云陽鎮小關社區一棟20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走進這里的教室,墻上貼滿了獎狀。
兒童之家
12月19日,王曉光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目前“兒童之家”正在幫助的孩子有22個,這些孩子都是實際無人照養兒童或特殊困境兒童。
“孩子們都在上學,平常住在學校,周末會回來住。”王曉光說,“兒童之家”一到周末就會熱鬧起來。
王曉光介紹,除了這棟小樓外,“兒童之家”在附近山村里還有一處基地。
“那是村民們閑置的房子,無償提供給我們使用了。”王曉光說,他經常帶著孩子們到山里邊放松心情、參加勞動,“這樣做主要是想讓他們懂得,要通過勞動來獲取想要的東西”。
兒童之家
王曉光還在“兒童之家”設立了一家“商店”,收到的愛心物品都放在“商店”,讓孩子們自己“賺錢”買。“幫忙干家務或者農活,可以拿到一些錢,寫出好作文或者好詩歌同樣有報酬,幫助兄弟姐妹們也有獎勵。”王曉光說。
除了志愿者捐贈,深山里的十幾畝地是“兒童之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王曉光和志愿者們種植了大量山貨在網上賣,“生意還可以”。
12月的深山,寒風蕭瑟,凍得人直打哆嗦。從周一到周五,王曉光基本上都是在山村里的基地度過的。
“我得來這里發貨。”新年快到了,王曉光想多賣些山貨,為孩子們準備新年禮物。
90后的他,為何要成立“兒童之家”
“曉光這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任國恒是一名退休工人,家在離“兒童之家”不到100米遠的地方。
“他剛建立‘兒童之家’時,我們就認識了。”任國恒稱,起初他以為王曉光可能是一時興起,沒想到真的堅持了下來。
兒童之家的書柜
“每次遇到困難,我都會鼓勵他,大家一起想辦法。”不知不覺中,任國恒也成了一名志愿者,在山里的基地幫忙“看家”、做飯。
“雖然有些艱難,但看著孩子們的改變,我覺得都是值得的。”王曉光說,他想將“兒童之家”一直做下去。
作為大學畢業生,家境也不算富裕的王曉光,為何要來到大山里建立“兒童之家”呢?
王曉光覺得,這與自己大學期間的經歷有關。王曉光學的專業是社會工作,上學期間他加入一家兒童慈善機構做志愿者。漸漸地,他發現,很多孩子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撫慰。
大學畢業后,他繼續在兒童慈善機構做志愿者,在前往云陽鎮探訪孩子們時,他發現當地有一些困境兒童,就想對他們進行幫助。
他認識了當地一些有著同樣想法的志愿者,大家一拍即合,決定成立“兒童之家”。
“希望能夠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王曉光說,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些孩子的生命恢復應有的精彩。
(編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