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孫超 通訊員 陳晶
“我們的香菇現在名氣越來越大,一點都不擔心銷路。尤其臨近過年,香菇的銷量更是大大增加,各家各戶的香菇都不存貨,你看進村的路兩旁停的都是外地等待拉香菇的貨車,手機不停有人打電話讓我們把貨留著。”近日,汝州市溫泉鎮朱寨村集體經濟項目香菇生產基地內,正在大棚門口指揮工人裝車的種植老板張翠平滿臉喜色地介紹,“今天收購價格又高了,6.5元/斤,我這一會兒就出貨了40筐,100多斤。”
據了解,溫泉鎮朱寨村香菇種植的發展歷經30年,目前已發展種植戶120余戶,種植大棚1456個,年產鮮菇4850噸,年均效益6300余萬元,集體經濟每年增收80余萬元。村“兩委”會成立專門的食用菌公司,以集體經濟為依托,規劃產業基地,從配套設施提供、菌種培育到銷售等實行統一管理。
“我們的香菇現在名氣越來越大,一點都不擔心銷路。尤其臨近過年,香菇的銷量更是大大增加,各家各戶的香菇都不存貨,你看進村的路兩旁停的都是外地等待拉香菇的貨車,手機不停有人打電話讓我們把貨留著。”近日,汝州市溫泉鎮朱寨村集體經濟項目香菇生產基地內,正在大棚門口指揮工人裝車的種植老板張翠平滿臉喜色地介紹,“今天收購價格又高了,6.5元/斤,我這一會兒就出貨了40筐,100多斤。”
據了解,溫泉鎮朱寨村香菇種植的發展歷經30年,目前已發展種植戶120余戶,種植大棚1456個,年產鮮菇4850噸,年均效益6300余萬元,集體經濟每年增收80余萬元。村“兩委”會成立專門的食用菌公司,以集體經濟為依托,規劃產業基地,從配套設施提供、菌種培育到銷售等實行統一管理。
記者在香菇基地西側看到,已有20多個新棚初具規模,“這是我們爭取到的扶貧資金,移民局給我們新建大棚10個,剩余的12個菌棚則是由村集體出資建設。”張翠平介紹說,“就在前幾天我們用時3天又挖了5眼深井,保證今年的香菇種植不缺水。”
據該村干部介紹,2017年村里利用省財政扶持專項資金162萬元,流轉土地規劃建設香菇種植基地,成立汝州市溫泉鎮朱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持續推動香菇產業發展。同時以村級集體經濟為抓手,創新“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因地制宜發展香菇種植等特色產業,帶領村民奔小康。
合作社通過“包棚創業”的方式,按照20元/平方米的價格將大棚出租給有意愿種植香菇的村民。每座大棚平均可為群眾節省建設費用5萬元、設備費用10萬元,有效解決了種植戶啟動資金匱乏的問題。
除出租香菇大棚外,合作社還成立菌棒生產小組,購置燃氣高壓滅菌鍋爐、鏟車、裝袋機、封口機、灑水車等生產設施,集中生產菌棒,并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出售給香菇種植戶。
“下一步,朱寨村將利用新建的20多個大棚,繼續推行‘保姆式’扶持政策,直接租用集體建設大棚發展香菇種植,統一管理,菌種培育好上架后再交給租用者管理,并由村里的食用菌公司派出技術人員開展上門技術指導服務,保證每個大棚都有好的收益。”溫泉朱寨村相關負責人表示。 (編輯 施尚景 呂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