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盧氏縣官坡鎮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的紀念館內,一面展板上介紹的“一張紅軍借糧條”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詮釋著軍民魚水情深。
近日,記者來到盧氏縣官坡鎮蘭草村高河組“借糧條”保存人李明山家里,聽他講述“借糧條”的故事。78歲的李明山老人精神矍鑠,他小心翼翼地從箱子里拿出一個紙盒子,取出那張被視為傳家寶的珍貴借條。泛黃的紙條有多處褶皺,上面用鉛筆寫著“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包谷五斗食鹽叁斤,工農紅軍手槍連。甲戌年冬月十三日”。
“這張借條是2008年我在翻修家里老房子時,無意間發現的。”李明山說,他在墻頭瓦片下發現了一枚子彈殼,里面有一個發黃的紙卷,打開一看,是一張借糧條。
一張借糧條為何會保存得這么神秘?李明山這才回想起奶奶項小翠曾向他和弟弟李坤山、李登山講述當年紅軍借糧的故事。“奶奶生前從未向外人提起過,并交代我們一定不要外傳,更不能找政府要錢。”李明山說。
1934年農歷冬月初二(陽歷12月8日),雪后放晴,紅二十五軍大隊人馬到達蘭草。此前,因為害怕戰亂,家家戶戶的年輕人關門閉戶跑到后山藏了起來。項小翠因為腳小走路不便留守在家。時近中午,項小翠在屋里聽到輕輕的敲門聲,“老鄉在家嗎?我們是工農紅軍,想借用您家的打麥場住幾日,您看行嗎?”項小翠打開了大門,看到是衣衫單薄、戴著五角星軍帽的紅軍,她立刻消除了顧慮,“當然可以,只是天這么冷……”“謝謝大娘。”說話間,就來了20多個戰士,很快把打麥場和院子里的積雪打掃得干干凈凈。
看到紅軍戰士如此親民,項小翠大聲喊叫讓山上的孩子下山,接著,鄰居們也都陸續回家了。
中午,紅軍戰士們倒凈糧袋的半瓷缸米做了半鍋稀粥,每人只吃了一點兒,鍋就見了底。臨近黃昏,紅軍抱來玉米秸稈,準備在打麥場打地鋪休息。項小翠實在不忍心讓戰士們忍饑挨凍,就說:“你們晚上就住閑著的牛棚吧。”并吩咐兒子到堂屋的樓上量來了5斗玉米(當地用來放置物品的斗,一斗約盛70斤糧食)送給紅軍,還給他們拿來3斤鹽。這天晚上,到他家借宿的紅軍終于在多日急行軍后吃了一頓飽飯。
那年農歷冬月十三(陽歷12月19日),紅軍要離開蘭草時,一位被稱為指導員的紅軍對項小翠說:“紅軍有紀律,借老百姓的東西要還,但我們在這兒籌集的糧食太少,借大娘的糧食就先打個借條,以后只要是紅軍路過這里,都會如數償還的。”于是,他就用鉛筆寫下了“借糧條”。
紅二十五軍經短暫休息后,血戰陜西洛南庾家河,后來返回蘭草休整十多天,軍部設在蘭草街。
據三門峽市委黨史方志辦資料記載,從1934年冬到1935年春,紅二十五軍在當地官坡、獅子坪等地活動期間,共有500多名盧氏青年自愿加入紅軍隊伍。當地還涌現出許多農民冒著生命危險為紅軍送糧送飯、為紅軍帶路、收留負傷戰士養傷的感人事跡。
李明山介紹,他們兄弟保存紅軍“借糧條”的消息傳出后,曾有人愿出資3萬元收藏,被他們拒絕,并準備將紅軍“借糧條”作為傳家寶代代相傳,以此表達不忘工農紅軍浴血奮戰、解放貧苦大眾的光榮歷史,更加堅定傳承紅色基因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
來源:河南日報
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