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 文/圖
蕭記燴面創始人肖存興,如今開始了“二次創業”。不同的是,創業的地點是自己的家鄉封丘縣留光鎮耿村,身份是村委會主任。
20多年來,肖存興為耿村的建設捐資4000多萬,是村民眼中心系家鄉的“新鄉賢”。如今他返鄉當村干部,將對村子帶來哪些新變化?

(耿村村口的牌坊)
修復蕭宅,建“車門里”蕭氏文化館
從耿村東頭進村,是一條寬敞的迎賓柏油路,路兩旁粉紅色的玉蘭花競相開放。氣派的牌坊聳在村口,彰顯著耿村的文化淵源。村里的車門里大街格外漂亮,路兩旁的房屋畫著黨建、鄉村振興等主題的彩繪,懷舊巷更是別具一格。
在車門里大街,一處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這里就是肖存興出資2000余萬元修復、重建的“車門里”蕭氏文化館。
值得一提的是,耿村蕭、肖二姓并存,2/3的耿村人都姓肖或蕭。據村里老人講,解放前村民都姓“蕭”,戶籍不聯網的時代,村會計為了省事有的寫成了“肖”,所以出現了父子、兄弟之間姓氏也有不同的現象。
蕭氏文化館緣何取名“車門里”?其由來頗為傳奇。
蕭宅建于咸豐年間,臨街的一間屋子可以放下“太平車”。肖存興的祖父蕭讓是當地有名的大善人,在戰亂年代,不論是對矜寡病弱的鄉親,還是落荒逃難的外鄉人,更或是路過的商人、求學者,蕭讓總是敞開大門,免費供他們吃住。蕭家的義舉口口相傳,有人問地址,大家便說“耿村路北門內停一太平車”。“寧繞十里遠,夜宿車門里。”從此“車門里”成了蕭宅的名號。

(“車門里”蕭氏文化館)
肖存興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待蕭氏文化館修繕完畢,將申報河南省少兒文化教育基地,開展研學旅行,吸引外地學生前來參觀學習,作為發展文旅產業的重要抓手,帶動三產發展。

(“車門里”蕭氏文化館)
為耿村發展,肖存興兄弟二人捐資4000余萬
耿村的發展基礎較好。1960年,村集體企業彈簧機械廠成立,年利潤達62萬元;1970年,建起全縣第一座水塔,村民喝上了自來水;1979年,作為全縣的水稻種植示范點,種植技術得到推廣。進入21世紀,修路、打井,開展電網改造,改善農業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條件;新建文化娛樂中心、圖書館、文化廣場,村民的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提升。
創業成功的肖存興、肖存國二兄弟,為耿村的發展更是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1995年,捐資5萬元為村子解決辦電、架線問題;2014年,捐資20萬元修繕倒塌的耿村大禮堂;2015年,捐資30余萬元為大街小巷安裝攝像頭,為村民的安全加一份保障;2018年,捐資350萬,在村子的主要路口修建了4座牌坊;2020年,出資20余萬元,為村子小游園新蓋了涼亭,配上了健身器材和太陽能燈;投資500余萬元修建的兩座“寨門”正在施工。
歷年來,他們一直資助村里的貧困大學生;建立日間照料中心,為五保戶、困難戶免費供應午餐;每年元宵節邀請劇團到大禮堂唱戲,8月份邀請說書的演出1周以上,中秋免費給村民發月餅,春節給村民發年貨;六一兒童節的少兒免費吃燴面活動,重陽節給村里老人辦餃子宴……這些舉措,極大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鄉風文明的改善。

(蕭家老宅)
“讓耿村成為第二個袁家村、第二個南街村!”
留光鎮黨委副書記張濟民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肖存興二兄弟為村里捐資數額已超4000萬元。似乎,耿莊村民對此并不“過癮”。今年1月,肖存興被高票選舉為村委會主任。耳順之年的肖存興,也開始了自己的“二次創業”。
村子咋發展?肖存興早已繪制了藍圖: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整合土地和房屋,組建旅游發展公司、土地房屋公司、三產發展公司等,以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實現三產融合發展;打造農民創業平臺,把村民培養成新型經營主體,讓村民當老板、當股東,家家做生意,人人能掙錢;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優良傳統和淳厚鄉風民俗……、

(村子的小游園)
事實上,近年來耿村在外發展的成功人士紛紛返鄉。2000年,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田晗返回耿村,創辦了河南相思宋繡藝術品有限公司,累計培訓刺繡技術工人1000余人,產品遠銷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還有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永德、哈電集團高級工程師李永堂等,他們將汗水灑向故鄉這片熱土,成為當地群眾津津樂道的“新鄉賢”。

(河南相思宋繡藝術品有限公司)

(車門里”大街)

(懷舊巷)
以鄉村振興為契機,耿村“兩委”提出了“黨建引領支部強起來、產業發展群眾富起來、依法民主治理管起來、平安誠信平安護起來、生態文明村居美起來、崇尚美德文化潤起來、內外聯動人才興起來、河清海晏廉潔正起來”,突出產業富民,集中打造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不久的將來,耿村將成為第二個袁家村、第二個南街村!”肖存興說。 (編輯 施尚景)
蕭記燴面創始人肖存興,如今開始了“二次創業”。不同的是,創業的地點是自己的家鄉封丘縣留光鎮耿村,身份是村委會主任。
20多年來,肖存興為耿村的建設捐資4000多萬,是村民眼中心系家鄉的“新鄉賢”。如今他返鄉當村干部,將對村子帶來哪些新變化?
(耿村村口的牌坊)
修復蕭宅,建“車門里”蕭氏文化館
從耿村東頭進村,是一條寬敞的迎賓柏油路,路兩旁粉紅色的玉蘭花競相開放。氣派的牌坊聳在村口,彰顯著耿村的文化淵源。村里的車門里大街格外漂亮,路兩旁的房屋畫著黨建、鄉村振興等主題的彩繪,懷舊巷更是別具一格。
在車門里大街,一處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這里就是肖存興出資2000余萬元修復、重建的“車門里”蕭氏文化館。
值得一提的是,耿村蕭、肖二姓并存,2/3的耿村人都姓肖或蕭。據村里老人講,解放前村民都姓“蕭”,戶籍不聯網的時代,村會計為了省事有的寫成了“肖”,所以出現了父子、兄弟之間姓氏也有不同的現象。
蕭氏文化館緣何取名“車門里”?其由來頗為傳奇。
蕭宅建于咸豐年間,臨街的一間屋子可以放下“太平車”。肖存興的祖父蕭讓是當地有名的大善人,在戰亂年代,不論是對矜寡病弱的鄉親,還是落荒逃難的外鄉人,更或是路過的商人、求學者,蕭讓總是敞開大門,免費供他們吃住。蕭家的義舉口口相傳,有人問地址,大家便說“耿村路北門內停一太平車”。“寧繞十里遠,夜宿車門里。”從此“車門里”成了蕭宅的名號。
(“車門里”蕭氏文化館)
肖存興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待蕭氏文化館修繕完畢,將申報河南省少兒文化教育基地,開展研學旅行,吸引外地學生前來參觀學習,作為發展文旅產業的重要抓手,帶動三產發展。
(“車門里”蕭氏文化館)
為耿村發展,肖存興兄弟二人捐資4000余萬
耿村的發展基礎較好。1960年,村集體企業彈簧機械廠成立,年利潤達62萬元;1970年,建起全縣第一座水塔,村民喝上了自來水;1979年,作為全縣的水稻種植示范點,種植技術得到推廣。進入21世紀,修路、打井,開展電網改造,改善農業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條件;新建文化娛樂中心、圖書館、文化廣場,村民的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提升。
創業成功的肖存興、肖存國二兄弟,為耿村的發展更是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1995年,捐資5萬元為村子解決辦電、架線問題;2014年,捐資20萬元修繕倒塌的耿村大禮堂;2015年,捐資30余萬元為大街小巷安裝攝像頭,為村民的安全加一份保障;2018年,捐資350萬,在村子的主要路口修建了4座牌坊;2020年,出資20余萬元,為村子小游園新蓋了涼亭,配上了健身器材和太陽能燈;投資500余萬元修建的兩座“寨門”正在施工。
歷年來,他們一直資助村里的貧困大學生;建立日間照料中心,為五保戶、困難戶免費供應午餐;每年元宵節邀請劇團到大禮堂唱戲,8月份邀請說書的演出1周以上,中秋免費給村民發月餅,春節給村民發年貨;六一兒童節的少兒免費吃燴面活動,重陽節給村里老人辦餃子宴……這些舉措,極大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鄉風文明的改善。
(蕭家老宅)
“讓耿村成為第二個袁家村、第二個南街村!”
留光鎮黨委副書記張濟民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肖存興二兄弟為村里捐資數額已超4000萬元。似乎,耿莊村民對此并不“過癮”。今年1月,肖存興被高票選舉為村委會主任。耳順之年的肖存興,也開始了自己的“二次創業”。
村子咋發展?肖存興早已繪制了藍圖: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整合土地和房屋,組建旅游發展公司、土地房屋公司、三產發展公司等,以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實現三產融合發展;打造農民創業平臺,把村民培養成新型經營主體,讓村民當老板、當股東,家家做生意,人人能掙錢;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優良傳統和淳厚鄉風民俗……、
(村子的小游園)
事實上,近年來耿村在外發展的成功人士紛紛返鄉。2000年,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田晗返回耿村,創辦了河南相思宋繡藝術品有限公司,累計培訓刺繡技術工人1000余人,產品遠銷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還有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永德、哈電集團高級工程師李永堂等,他們將汗水灑向故鄉這片熱土,成為當地群眾津津樂道的“新鄉賢”。
(河南相思宋繡藝術品有限公司)
(車門里”大街)
(懷舊巷)
以鄉村振興為契機,耿村“兩委”提出了“黨建引領支部強起來、產業發展群眾富起來、依法民主治理管起來、平安誠信平安護起來、生態文明村居美起來、崇尚美德文化潤起來、內外聯動人才興起來、河清海晏廉潔正起來”,突出產業富民,集中打造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不久的將來,耿村將成為第二個袁家村、第二個南街村!”肖存興說。 (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