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轉眼間,河南商報與豫發集團、錦榮公益社、錦榮國際輕紡城聯合推出的“暖冬”欄目,已經來到第十季。如今,第十季已圓滿收官。
第十季的幾個月時間里,河南商報記者和愛心人士翻山越嶺,見證了一個個溫暖動人的故事。年輕小伙在南陽建設兒童之家,為籌經費上山種地;30多歲男子回鄉當校長,操勞中白發叢生;60歲母親獨自照顧兩個患漸凍癥的兒子,笑對生活做起網絡主播……
從幫助個體,到為老人送防丟卡,再到為鄉村學校建圖書角……“暖冬”第十季給大家留下了無數難忘的記憶。本季“暖冬”暫告一段落,但十年如一日的愛心傳遞,并不會因此暫停。
“暖冬”第十季得到社會各界支持
豫發·錦榮公益社、河南商報公益愛心行,走進汝州市廟灣村
10年里,五六十名河南商報記者走遍全省各地,用180多篇報道,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溫馨故事,見證了一幕又一幕感人瞬間。本季“暖冬”,我們的足跡也遍及鄭州、開封、周口、南陽、汝州等地,為逆境中的兒童、老人帶去溫暖。
豫發·錦榮公益社、河南商報公益愛心行,走進汝州市廟灣村
這幾個月的時間里,我們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助力。錦榮國際輕紡城的愛心商戶,是“暖冬”第十季的重要參與者,每一次公益活動,他們都積極響應,捐款捐物。河南商報小記者,同樣在“暖冬”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帶頭發動身邊更多人加入公益活動。
我們尋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除了豫發·錦榮公益社外,鄭州公交公司、河南省福興兒童公益基金會等,也紛紛加入進來。
豫發·錦榮公益社、河南商報公益愛心行,走進汝州市廟灣村
“暖冬”第十季見證了一個村子的變化
汝州市廟灣村,曾是集體經濟“空白村”,與周圍的村莊相比,村子發展曾長期處于“洼地”。
2020年3月,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開始對廟灣村進行定點幫扶。“暖冬”第十季,也多次向該村伸出援手。
2020年12月,得知廟灣村教學點重新啟用的好消息,河南商報聯合豫發集團、錦榮公益社、錦榮國際輕紡城,為孩子們送去了校服、文具等禮物,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當時,教學點的學生,只有20多個。
豫發·錦榮公益社、河南商報公益愛心行,走進汝州市廟灣村
2021年5月12日,“暖冬”公益小組再次來到廟灣村教學點。這一次,大家為孩子們捐獻了愛心圖書,還建設了圖書角。
此時,學校孩子的數量,已經增加到40多個。越來越多孩子選擇在“家門口”上學,堅定了校長的信心。
在“暖冬”第十季里,廟灣村的快速發展讓河南商報記者驚訝。
曾經的廟灣村,沒有任何產業經濟。
如今的廟灣村,利用現代化科技建設了40個大棚種植香菇,還專門貸款建設冷庫,用于香菇保鮮。
在駐村第一書記徐云峰的幫助下,廟灣村形成了特色養殖產業。年產羊1萬頭的養殖場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投產。
此外,廟灣村還引進太陽能發電項目,通過“電+牧”互補方式,增加村民收入。
豫發·錦榮公益社、河南商報公益愛心行,走進汝州市廟灣村
“暖冬”第十季見證了愛的循環
“暖冬”第十季,我們不僅幫助了很多人,還見證了很多社會正能量。大家可能互不相識,卻因為愛心聚在一起。
學校給每個孩子準備了雞腿,懂事的小姑娘卻說,她要留著給媽媽吃。前不久,雞腿女孩的故事,引起全國關注。
而在雞腿女孩背后的80后“白發”校長,更是感動了無數人。周口太康二郎廟小學校長張鵬程,把寶貴的青春奉獻給教育事業,今年只有39歲的他已白發叢生。為了改善孩子們的生活狀況,張鵬程自掏腰包,改善學生伙食。
河南商報此前報道的故事發酵后,愛心物資紛紛涌入二郎廟小學,孩子們的學習環境進一步改善。
河南省腫瘤醫院旁的“抗癌”共享廚房。
在河南省腫瘤醫院旁邊,有一家抗癌“共享廚房”,每到中午,前來做飯的患者家屬絡繹不絕。小小的廚房里,他們為患者烹飪出家的味道。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位小患者展示自己拼裝制作的3D立體拼圖玩具。
愛心是一種傳遞,也是一種循環。
在無償獻血幫助他人這件事上,新密市牛店鎮助泉寺村的村民王朝堅持了21年。這21年里,他累計獻血265次,獻血量達106000毫升。受他影響,鄰居們也有三四十人加入無償獻血隊伍。王朝的目標是在60歲之前無償獻血超過300次。
然而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玩笑。去年6月,50多歲的王朝被診斷患有右肺鱗癌,后妻子因心臟病治療無效去世。他的女兒為減輕家庭負擔,選擇輟學打工。
曾經樂于助人的他,如今急需他人的幫助。就在最關鍵時刻,很多人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幫助王朝一家走出困境。這樣的正能量故事,讓“暖冬”第十季更加令人難忘。
鄭州市二七區智康兒童康復中心。工作人員為孩子做康復訓練。
“暖冬”第十季見證了生命的堅強
“迎著風,向前沖,我要做我自己的英雄。”2021年1月19日上午,鄭州中原路與大學路交叉口附近一家兒童康復中心訓練室,一位父親輕輕地哼起小曲,鼓勵女兒甜甜(化名)勇敢地進行肢體訓練。
訓練床上的甜甜是一名腦癱患兒,已經7歲卻不會走路。不過在父親的鼓勵下,她每天都堅持進行康復訓練,用堅強的意志對抗身體上的先天不足。
鄭州市二七區智康兒童康復中心。工作人員為孩子上課。
在鄭州街頭,兒童康復中心已有不少,越來越多殘疾兒童走進這里進行康復訓練,每天都上演著一幕幕堅強而感人的故事。
王妙在工作室教女學員學習編織
“暖冬”第十季,就在這些暖心故事中一路走來。29歲的河南鹿邑姑娘王妙,是個“瓷娃娃”,出生14天就被診斷為成骨不全癥(也稱脆骨癥),普通的一次打噴嚏,就能引發骨折。這些年來她骨折過上百次,往往是一處未痊愈,另一處又骨折了。
可她不甘心向命運低頭:“我想證明,我不比任何人差。”如今她用手中的針線編織希望,不僅如此,她還帶領農村留守婦女,闖出一條屬于她們的路。
“暖冬”第十季,這樣的勵志故事一次次讓河南商報記者動容。
“暖冬”第十季見證了公益形式的豐富
“暖冬”第十季,公益形式越來越豐富。不過無論哪種形式,愛心都不會減少。
因為疫情,為盡量減少人員流動、聚集,很多公益活動沒有辦法在線上舉行。于是,以網絡為基礎的線上公益形式層出不窮。
河南省福興兒童公益基金會發起了大學生云陪伴式公益活動。隨后,“暖冬”欄目也參與進來,幫忙招募愛心大學生。
通過搭建平臺,基金會讓全國高校大學生與我省一些逆境兒童建立了一對一幫扶關系。通過微信等通信方式,大學生們陪逆境兒童聊天,指導他們學習,幫助他們走出逆境。
記憶力下降是很多老人面臨的難題。他們當中有一部分,出門不久就會忘記家在哪兒。
志愿者在社區發放老人防丟卡
如何減少老人走失,或者幫走失老人回家?“暖冬”公益小組聯合鄭州公交公司,走進鄭州多個社區,為老人發放防丟卡。
卡片上詳細記錄了老人家庭住址和家屬聯系方式,即便不小心迷路,愛心人士也能輕松送他們回家。
豫發·錦榮公益社、河南商報公益愛心行,走進汝州市廟灣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暖冬”公益小組在幫助逆境兒童時,不僅會幫他們解燃眉之急,還致力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愛心圖書角建設就是具體體現。在“暖冬”第十季中,愛心圖書角第五站落戶汝州市廟灣村教學點,為那里的孩子送去數百本圖書。
“暖冬”第十季落下帷幕,并不意味著愛心活動結束。“暖冬”下一季,我們不見不散。
(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