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喜,恁大娘真是作難啊。”70多歲的張小金顫巍巍地從塑料袋里掏出瓶瓶罐罐的藥,泣不成聲。
“大娘,你別難受。俺們都了解過情況了,俺大伯是老黨員,一直不給組織提要求。恁倆都符合低保標準,會盡快辦的。”栗運喜拉著老人的手,耐心地安撫。
栗運喜,1992年出生,河南省新蔡縣磚店鎮大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支書,官兒不大,事不少。”“90后支書”栗運喜憨厚一笑,底氣十足地說,“不怕,咱有‘三千萬’。”
“千辛萬苦、千言萬語、千方百計。”栗運喜說這是老支書留給他的“制勝法寶”。
最近,大宋莊村在搞人居環境改造。有幾戶群眾的菜園子籬笆一直扎到大路上,村干部多次上門做工作,咋也說不動。碰頭會上,村干部給栗運喜抱怨,東頭老李態度強硬,“還沒走到他家門口,都攆人。”
散了會,栗運喜來到老李家。“大爺,你看人家村,人居環境改造以后多敞亮。”栗運喜一邊給李大爺翻看手機相冊,一邊解釋說,“這菜園子占的地不是您個人的,是國家的、集體的,政府出錢給咱環境弄好了,出門都方便,住著也舒心。”
“那不中,啥也甭給俺說,說啥也不中。”李大爺甩開栗運喜遞來香煙的手,頭也不回地走了。栗運喜尷尬地站在原地,笑著說:“沒事,還有法兒,他兒女活道,讓他們勸勸大爺。”
……
漫長地通話之后,李大爺兒子決定改天專門回來一趟,跟父親好好說說。
“這些事可算不上難事,當支書,最難的就是如何給群眾找到致富的好路子。”栗運喜回憶起三年前的一件事。
2019年,磚店鎮政府招商引資來的產業扶貧孵化基地落戶大宋莊村,需要該村在一周之內流轉一千畝連片土地,用于蔬菜大棚建設。
接到任務,栗運喜連夜召開碰頭會,給村干部們分派任務。然而,兩天過去了,大家反饋的結果讓栗運喜睡不著覺。“零!一戶也沒說動。”
栗運喜認真分析“零”的原因。群眾們不了解,看不到實惠,咋放心把地流轉出去?他冷靜地將1000畝連片土地所涉及的群眾分成三類,采取不同措施,針對性地做工作。
對于在家務農的群眾,栗運喜將大家召集在一起,認真宣講流轉政策,補償條款,以及大棚種植帶來的務工機會等。干部帶頭流轉,干部再去做自家親戚朋友的工作,當天成功流轉土地六百余畝。
對于常年外出務工人員。栗運喜安排專人打電話將政策、實惠講解到位,陸續又流轉了二三百畝土地。
以劉建設家為主的十來戶群眾,遲遲不愿流轉手里的土地,成了“難啃的硬骨頭”。栗運喜堅持每天早晚去劉建設家做工作,要么講政策,要么拉家常。第四天夜里,栗運喜忙得晚飯都沒顧上吃,又來到劉建設家,最終感動了他80多歲的老母親。在母親的勸說下,劉建設終于點頭答應。
至此,一周之內,大宋莊村成功流轉一千畝連片土地。項目建成至今,群眾享受著每年千把塊錢的土地流轉分紅,閑時在基地打打零工。
見到栗運喜來基地,正在給西紅柿打叉的群眾熱情地招呼,“運喜來了,好好看看。對面棚里黃瓜長可好,摘著吃吧,可新鮮。”
栗運喜詳細詢問蔬菜產銷情況,工資結算是否及時……密密麻麻記錄完,他合上本子,匆匆趕往地頭。
“小麥灌漿期,正是增穗的時候,前幾天強對流天氣造成不同程度倒伏。”栗運喜十分惋惜地說,群眾辛苦一年,眼瞅著就是收成的時候了。
“大爺,恁家這糧種明年得換換,你看人家旁邊地都沒事,恁這大片倒伏,可惜了。”栗運喜給農戶王從華說,“得科學種地,選抗倒伏的種子,不能下太稠,拔節孕穗時候少上點臘肥。”
“這今年可咋整啊,這塊地可算完了。”王從華發愁地望向栗運喜,“別慌,大爺,收麥時候機器下不去,俺幾個過來給你搭把手割,咱也上得有農險,保險公司會賠咱一部分的。”
夕陽映紅天空,麥穗低垂著肥碩的腦袋隨風搖擺,麥香襲來。“我們這代人真是遇上好時候了。脫貧攻堅完成了,鄉村振興開始了。農村要振興離不開年輕人啊。”栗運喜感慨地說,在生養自己的土地上干出名堂,得到群眾認可,“啥時候想想都可有勁,可光榮。”
栗運喜抿了口水,瞬間滿血,他麻利地發動車子開往村委。前路漫漫,還有苦口婆心的“千言萬語”,絞盡腦汁的“千方百計”,不辭辛勞的“千辛萬苦”。更有,鄉村振興的美好明天。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 吉倩倩 實習生 王夢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