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張治中 通訊員杜福建 楊玉紅
參觀紅色展館,重溫入黨誓詞,采摘綠色果蔬,徜徉于綠色山水間、漫步“彩虹路”......時下,伴隨著南陽地區第一黨小組展館的建成開館,被譽為桐柏縣城“南花園”的月河鎮成為紅色“打卡地”。
“月河是個好地方,離縣城又近,周末約上三五好友,來紅色展館里唱唱紅歌,到康養小鎮踩踩彩虹路,賞賞綠色美景,嘗嘗當地的特色美食,很有意義。”來自桐柏縣城的尚女士興高采烈地說。
“紅的出色,綠的誘人。”到過月河這片紅色土地的外地人有著共同的感受。
月河鎮位于南陽盆地東緣,桐柏山腹地,豫鄂兩省交界處,因淮河自西向東穿越桐柏縣,在月河境內,蜿蜒其流,抱城如月,“月河”因而得名,素有“宛東屏障”、“豫鄂咽喉”之稱。
月河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相得益彰,絢麗多彩。早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在這里生息繁衍,現存于林廟村的閔崗古文化遺址,1963年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月河皮影戲是目前河南省尚存的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種皮影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河鎮還是桐柏山歌、門板宴等民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有兩個省級傳統村落,2011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月河是一片紅色的熱土。1926年,月河籍早期優秀共產黨員周耀杰回鄉開展黨的活動,建立中共桐柏月河小組,南陽地區第一個黨小組在月河鎮誕生。1930年5月,中共南陽中心縣委發動桐柏農民武裝起義,起義隊伍在月河楊家祠堂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二十五師第一大隊,分三路殺出桐柏山,把革命的火種撒向四面八方,誕生了南陽地區第一支紅軍隊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從信陽羅山縣何家沖出發開始長征,這支被共產國際稱之為參加萬里長征最年輕的“童子軍”,軍紀十分嚴明,他們經過月河鎮老街時,為了不擾民,寒夜露宿群眾屋檐下,戰士們草鞋上沾的“纏松”花籽,掉落在泥土里,來年開出五角星形狀的紅花,被群眾稱為“紅軍花”,從此“紅軍花”的故事在桐柏大地廣為流傳,現存有楊家祠堂、鄭家祠堂、月河黨小組舊址等紅色革命遺址。月河生態資源富集,自然環境優美,淮河、月河、陳留河流經全鎮,鎮域山林面積大,植被豐富,是南陽市東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達38%,豐富的生態資源,造就了月秀美的自然風光,境內有道教圣地祖師頂、海拔864米筆架山、上有腳印及桃形凹印巨石的鳳凰山以及千畝生態茶園、古樹園等旅游景點,綠色已成為月河鎮最亮麗的名片。
inkMacSystemFont; font-size: 20px; text-align: center;" alt="" />
近年來,月河鎮牢牢把握生態環境得天獨厚、人文歷史源遠流長、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的先天優勢,立足“生態強鎮、文旅名鎮、商貿重鎮、森林小鎮”四大定位,堅持“紅綠”兩手抓,以“紅”帶“綠”,以“綠”托“紅”,有效助推紅色資源與生態經濟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紅綠融合發展新路子。2020年,全鎮生產總值完成11.2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928元。
inkMacSystemFont; font-size: 20px; text-indent: 40px;" alt="" />
傳承紅色基因,做亮“紅色”名片。以南陽地區第一黨小組舊址為核心,修復月河黨小組、楊家祠堂等革命遺跡,布設黨史展館,保護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以史為鑒,資政育人,讓紅色遺跡“活”起來,紅色記憶“亮”起來。通過向社會征集、文物研究探訪、史志資料查閱等方式,收集革命史實資料,記錄桐柏月河文化故事,匯編成冊,進行宣傳推介。充分發揮池長生等民間老講解員作用,培養帶動更多的人加入紅色故事講解隊伍中來,用鮮活的事例開展黨史教育。發揮南陽地區第一黨小組展館作用,目前,已累計接待黨員干部300余人次。同時,積極申報大別山南陽教育實踐營地項目。通過長期的積淀,形成了“敢為人先、頑強拼搏、植根人民”的月河精神,激勵黨員干部堅定信念、擔當作為,匯聚高質量綠色發展強大動力。以紅色文化為基調,在街頭巷尾設立紅色文化標識,設置公益廣告牌,打造黨建主題一條街,記錄紅色印記,聚集新時代發展正能量。
inkMacSystemFont; font-size: 20px; text-indent: 40px;" alt="" />
利用生態資源,厚植“綠色”底色。生態是月河的優勢,綠色是月河發展進步的主色系。近年來,月河鎮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著力打造桐柏東南部最美核心區;圍繞生態優勢發展苗木、林果產業,讓自然資源稟賦通過生態農產品的形式,轉化為群眾手中的“金飯碗”。圍繞自然景觀,打造居民休閑娛樂“后花園”。以創建省級森林小鎮為載體,統籌推進山水林田庫生態修復,保護、利用筆架山、鳳凰山、龍潭河“兩山一河”自然景觀,守護光石板瀑布群、獅子嶺瀑布群、朝陽溝、野豬洞、龍潭河洞穴等自然景點,保護映山紅、紫藤、老鼠刺等珍稀植物,發展野櫻桃、毛栗子、山梨、山桃、三月棗等野果產業,擔當起守護一方綠水青山的重任。圍繞產業優勢,打造生態農業示范園。立足“生態強鎮、產業興鎮”的發展定位,持續發展茶葉、黃桃、獼猴桃、蓮蝦稻蝦等產業,筆架山生態園、袁莊千畝茶園、金橋蓮蝦共養基地等產業園,成為引領月河生態農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示范園。圍繞生態資源,發展健康養老產業。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全力服務桐柏映山紅健康養老、養生產業園項目建設,做強健康養老產業,建設宛東“康養小鎮”。
inkMacSystemFont; font-size: 20px; text-indent: 40px;" alt="" />
做強“紅綠”旅游,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精心規劃建設紅綠融合特色旅游線路。圍繞革命遺跡,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將楊家祠堂(紅二十五師第一大隊誕生地)、金橋區委舊址、鄭氏祠堂黨支部舊址、中共月河支部誕生地舊址和南陽市第一個黨小組舊址聯合打造,與桐柏革命紀念館、英雄廣場相銜接,豐富桐柏紅色旅游資源。圍繞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線路。以閔莊、西灣兩個省級傳統村落為中心,將閔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春秋古墓群遺址、唐城古臺寺遺址等古文物遺址連接起來,講好地域歷史文化故事。凸顯生態魅力,打造淮南綠色旅游精品線路。以淮南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為契機,將筆架山、鳳凰山、龍潭河等旅游景點納入淮南旅游環線,連接徐寨、老街、袁莊、唐城生態產業園鄉村旅游觀光帶,南與湖北省淮河漂流聯合,北與太白頂、水簾洞、佛教學院等景點相連,構建完整的休閑旅游觀光線路。
月河鎮黨委書記徐慶山表示:“我們將充分發揮‘紅、綠’資源優勢,跳出月河發展月河,搶抓鄉村振興機遇,按照紅色資源與綠色生態互促共進的思路,探索建立與縣城、與湖北省沿邊共建共贏新格局,力爭成為豫鄂兩省交界處鄉村協同發展的標兵!”(編輯 呂瑞天 張恒)
參觀紅色展館,重溫入黨誓詞,采摘綠色果蔬,徜徉于綠色山水間、漫步“彩虹路”......時下,伴隨著南陽地區第一黨小組展館的建成開館,被譽為桐柏縣城“南花園”的月河鎮成為紅色“打卡地”。
“月河是個好地方,離縣城又近,周末約上三五好友,來紅色展館里唱唱紅歌,到康養小鎮踩踩彩虹路,賞賞綠色美景,嘗嘗當地的特色美食,很有意義。”來自桐柏縣城的尚女士興高采烈地說。
“紅的出色,綠的誘人。”到過月河這片紅色土地的外地人有著共同的感受。
月河鎮位于南陽盆地東緣,桐柏山腹地,豫鄂兩省交界處,因淮河自西向東穿越桐柏縣,在月河境內,蜿蜒其流,抱城如月,“月河”因而得名,素有“宛東屏障”、“豫鄂咽喉”之稱。
月河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相得益彰,絢麗多彩。早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在這里生息繁衍,現存于林廟村的閔崗古文化遺址,1963年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月河皮影戲是目前河南省尚存的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種皮影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河鎮還是桐柏山歌、門板宴等民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有兩個省級傳統村落,2011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月河是一片紅色的熱土。1926年,月河籍早期優秀共產黨員周耀杰回鄉開展黨的活動,建立中共桐柏月河小組,南陽地區第一個黨小組在月河鎮誕生。1930年5月,中共南陽中心縣委發動桐柏農民武裝起義,起義隊伍在月河楊家祠堂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二十五師第一大隊,分三路殺出桐柏山,把革命的火種撒向四面八方,誕生了南陽地區第一支紅軍隊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從信陽羅山縣何家沖出發開始長征,這支被共產國際稱之為參加萬里長征最年輕的“童子軍”,軍紀十分嚴明,他們經過月河鎮老街時,為了不擾民,寒夜露宿群眾屋檐下,戰士們草鞋上沾的“纏松”花籽,掉落在泥土里,來年開出五角星形狀的紅花,被群眾稱為“紅軍花”,從此“紅軍花”的故事在桐柏大地廣為流傳,現存有楊家祠堂、鄭家祠堂、月河黨小組舊址等紅色革命遺址。月河生態資源富集,自然環境優美,淮河、月河、陳留河流經全鎮,鎮域山林面積大,植被豐富,是南陽市東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達38%,豐富的生態資源,造就了月秀美的自然風光,境內有道教圣地祖師頂、海拔864米筆架山、上有腳印及桃形凹印巨石的鳳凰山以及千畝生態茶園、古樹園等旅游景點,綠色已成為月河鎮最亮麗的名片。

近年來,月河鎮牢牢把握生態環境得天獨厚、人文歷史源遠流長、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的先天優勢,立足“生態強鎮、文旅名鎮、商貿重鎮、森林小鎮”四大定位,堅持“紅綠”兩手抓,以“紅”帶“綠”,以“綠”托“紅”,有效助推紅色資源與生態經濟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紅綠融合發展新路子。2020年,全鎮生產總值完成11.2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928元。

傳承紅色基因,做亮“紅色”名片。以南陽地區第一黨小組舊址為核心,修復月河黨小組、楊家祠堂等革命遺跡,布設黨史展館,保護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以史為鑒,資政育人,讓紅色遺跡“活”起來,紅色記憶“亮”起來。通過向社會征集、文物研究探訪、史志資料查閱等方式,收集革命史實資料,記錄桐柏月河文化故事,匯編成冊,進行宣傳推介。充分發揮池長生等民間老講解員作用,培養帶動更多的人加入紅色故事講解隊伍中來,用鮮活的事例開展黨史教育。發揮南陽地區第一黨小組展館作用,目前,已累計接待黨員干部300余人次。同時,積極申報大別山南陽教育實踐營地項目。通過長期的積淀,形成了“敢為人先、頑強拼搏、植根人民”的月河精神,激勵黨員干部堅定信念、擔當作為,匯聚高質量綠色發展強大動力。以紅色文化為基調,在街頭巷尾設立紅色文化標識,設置公益廣告牌,打造黨建主題一條街,記錄紅色印記,聚集新時代發展正能量。

利用生態資源,厚植“綠色”底色。生態是月河的優勢,綠色是月河發展進步的主色系。近年來,月河鎮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著力打造桐柏東南部最美核心區;圍繞生態優勢發展苗木、林果產業,讓自然資源稟賦通過生態農產品的形式,轉化為群眾手中的“金飯碗”。圍繞自然景觀,打造居民休閑娛樂“后花園”。以創建省級森林小鎮為載體,統籌推進山水林田庫生態修復,保護、利用筆架山、鳳凰山、龍潭河“兩山一河”自然景觀,守護光石板瀑布群、獅子嶺瀑布群、朝陽溝、野豬洞、龍潭河洞穴等自然景點,保護映山紅、紫藤、老鼠刺等珍稀植物,發展野櫻桃、毛栗子、山梨、山桃、三月棗等野果產業,擔當起守護一方綠水青山的重任。圍繞產業優勢,打造生態農業示范園。立足“生態強鎮、產業興鎮”的發展定位,持續發展茶葉、黃桃、獼猴桃、蓮蝦稻蝦等產業,筆架山生態園、袁莊千畝茶園、金橋蓮蝦共養基地等產業園,成為引領月河生態農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示范園。圍繞生態資源,發展健康養老產業。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全力服務桐柏映山紅健康養老、養生產業園項目建設,做強健康養老產業,建設宛東“康養小鎮”。

做強“紅綠”旅游,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精心規劃建設紅綠融合特色旅游線路。圍繞革命遺跡,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將楊家祠堂(紅二十五師第一大隊誕生地)、金橋區委舊址、鄭氏祠堂黨支部舊址、中共月河支部誕生地舊址和南陽市第一個黨小組舊址聯合打造,與桐柏革命紀念館、英雄廣場相銜接,豐富桐柏紅色旅游資源。圍繞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線路。以閔莊、西灣兩個省級傳統村落為中心,將閔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春秋古墓群遺址、唐城古臺寺遺址等古文物遺址連接起來,講好地域歷史文化故事。凸顯生態魅力,打造淮南綠色旅游精品線路。以淮南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為契機,將筆架山、鳳凰山、龍潭河等旅游景點納入淮南旅游環線,連接徐寨、老街、袁莊、唐城生態產業園鄉村旅游觀光帶,南與湖北省淮河漂流聯合,北與太白頂、水簾洞、佛教學院等景點相連,構建完整的休閑旅游觀光線路。
月河鎮黨委書記徐慶山表示:“我們將充分發揮‘紅、綠’資源優勢,跳出月河發展月河,搶抓鄉村振興機遇,按照紅色資源與綠色生態互促共進的思路,探索建立與縣城、與湖北省沿邊共建共贏新格局,力爭成為豫鄂兩省交界處鄉村協同發展的標兵!”(編輯 呂瑞天 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