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丹江口水庫,群山環抱,碧波萬頃。“水質清澈透明,甘甜可口!”8月17日,淅川縣香花鎮宋崗碼頭,山東游客張先生一邊品嘗,一邊對“純天然”“無污染”的丹江水贊賞有加。
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保障水質安全,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近年來,為確保一渠清水的永續北送,我們把水質保護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在全縣叫響‘水質保護不徹底,就是徹底不保護水質’的響亮口號,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共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說。
(《綠染渠首千山翠》。王洪連 攝)
重拳治染,保清水永續
“當時漫山遍野都是小柴雞,喂食喂水全部自動化設備。”回想起當年的場景,武建剛的眼角不由濕潤了起來,沿著老武的視線望去,如果沒有他的介紹,很難想象現在郁郁蔥蔥的山林,曾是一個投資260多萬元的自動化養雞場。
為保證水質安全,淅川不讓一滴污水流入丹江,2012年起,淅川縣關停了38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工業企業、取締600多家規模養殖場和5萬多個養魚網箱被拆除,老武的養雞場就在其中。
除了關停污染嚴重的企業,嚴格的環境監察制度,也是保護丹江口水庫水質的重要手段。“我們在五大主要河流和丹江口水庫建成了1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水質全天候自動監測;出動環境監察人員356人次,對庫區周圍的生態違法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南陽市生態環境局淅川分局副局長張廷才介紹,淅川還以人居環境五年行動計劃、渠首生態環境整治行動為抓手,完成了丹江摩減等20余家工業點源治理任務,全縣建成了12個垃圾處理場、14個污水處理廠和300余套治污設施,形成了年處理廢水474萬噸、廢氣190億立方米、廢渣4.2萬噸的污染處置能力。
目前,淅川全年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已達100%,連續6年獲得全市環境保護責任目標優秀單位榮譽稱號,2020年更是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考評中,位居全省第一。
(馬蹬鎮白渡灘萬畝生態造林基地。楊振輝 攝)
涵養水源,筑保水屏障
“坡陡溝深,機械上不去,我們就肩挑背扛、運苗運水上山。石頭山上沒有土,我們就在巖石上鑿出石窩窩,挑來活土,栽上苗子……”清晨5點,在淅川縣馬蹬鎮葛家溝村的荒山上,造林隊長李國峰就駕著裝滿樹苗的三輪車,帶著30多名造林隊員,扛著樹苗,拿著洋鎬、鐵鍬,開啟了一天的造林工作。
淅川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125萬畝石漠化區,其中重度石漠化55萬畝,且集中于丹江口水庫周圍,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直接威脅著丹江口水庫的水質安全。
然而,石漠化荒山土層單薄、水分難留,“年年栽樹不見綠”的事兒屢見不鮮。“我們與專業造林隊、造林大戶簽訂造林合同,活一棵驗收一棵。如果達不到85%的成活率,補栽后第二年再驗收。”淅川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定州說。“一錘子買賣”變成“年度考核”,造林大戶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挖大穴壘石圈、客土造林、蘸漿保墑、分級提灌……一個個“秘方”被“炮制”出來,造林成活率噌噌往上漲。
近年來,淅川每年新造林面積都在10萬畝以上,宜林荒山荒地綠化率達95.8%,營造林面積連續13年居河南省縣級前列,53.2萬畝荒山因此重披綠裝,在美麗的丹江口水庫庫周建成了總面積達19.5萬畝的庫周生態隔離帶,為丹江口水庫豎立起了一道綠色護水的生態屏障。
(丹江口水庫上清漂隊員正在作業。楊冰攝)
創新機制,讓碧水長流
清晨的丹江邊,天剛泛出魚肚白,在淅川縣香花鎮環湖村旁的水庫旁,方興江正手拿火鉗和編織袋,沿著岸邊一路撿拾。
方興江是環湖村黨支部書記,也是這里的村級河長。“其實有點‘多此一舉’,現在我經常空手而歸。”方興江提了提手中的編織袋,笑著對記者說。
但在過去,方興江卻經常“滿載而歸”。除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垃圾,環湖村還曾是垂釣愛好者的樂園,“人一多,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垃圾,最多時,一年清理垃圾費用得一萬多元,錢倒是小事,可水質就這樣壞了啊。”方興江滿臉沉重。
2020年4月,為了使水質保護步入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淅川縣在庫區縣市中率先成立庫區綜合執法大隊,將交通海事、環保、林業等7個職能部門的職權委托于庫區綜合執法大隊實施,在丹江口水庫淅川庫區及庫區周邊海拔172米以下近水域,對144個事項開展綜合執法行動,實現巡查執法常態化、全覆蓋。
“河長巡邏發現問題,需要執法解決的,我們出馬。”庫區綜合執法大隊馬蹬中隊副大隊長謝建拍拍胸脯說。2020年夏天,中隊接到舉報,有人在江邊私搭了一個數米的釣魚臺,“這小小的釣魚臺,一天流水能有上千元,產生的生活垃圾,將會嚴重污染水質,我們依法對其拆除時,當事人情緒十分激動,抽出刀具,揚言就要自殺。”隊員們頂著烈日,跟他說事實、講法律、擺道理,最終將釣魚臺順利拆除。
除了橫向加強庫區范圍的綜合執法外,淅川同時縱向突圍,加強與鄰省縣區的密切合作,開展豫鄂陜三省毗鄰縣市聯合執法;探索“河長+警長+檢察長”工作機制,創新運用“互聯網+護水”模式,整合“四網絡兩平臺”保水監控網絡,在主要入庫河流和跨渠橋梁安裝視頻監控探頭1500多個,對入庫五大河流、庫區周邊等重點部位實施24小時實時監控,組建了2900余人的公益護水員隊伍,實現水面陸地立體化、全覆蓋監管。
如今,隨著河長制、庫區綜合執法等工作機制的全面深入推進,淅川一條條河渠正煥發出新的活力,岸上碧草綠樹與清澈河水相映,如同徐徐展開的一幅幅壯美生態畫卷,不斷提升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丹江口水庫最新一期監測結果顯示:109項全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Ⅱ類標準,其中常規項目95%以上符合Ⅰ類標準,特定項目100%符合水源地水質標準,水質穩定達標且持續向好。(編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