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渠首所在地,為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近年來,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大力推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出了一條綠色、高效、可持續的發展新路,奏響了轉型發展的強音。
生態農業蓬勃發展
在丹江庫區,大片的軟籽石榴、杏李等茁壯成長,既構筑起了一道保水護水的綠色屏障,又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淅川縣把發展生態林果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高產、高效的軟籽石榴、杏李、大櫻桃等,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目前林果業規模已超過30萬畝,受益戶年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實現了水質保護、群眾增收和企業獲利“多贏”。
淅川縣還積極發展食用菌、中藥材等短平快的產業項目,與林果業形成互補疊加。全縣已發展香菇、茶樹菇等食用菌4500多萬袋,丹參、迷迭等中藥材10萬余畝;優質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30萬畝,大閘蟹養殖、有機蔬菜種植等規模逐漸擴大,群眾當年參與產業發展,當年即可實現增收。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淅川縣對農產品生產實施嚴格監管,扎實做好抽檢,確保產品安全。通過打造“淅有山川”區域公用品牌、大力發展電商經濟、開展消費扶貧等,提高淅川農產品知名度,為農產品打開銷路。
當下,淅川生態農業產業鏈條已逐步完善,綜合產值達到百億元,綠水青山正在變為“金山銀山”。
工業經濟提質升級
日前,淅減公司的半主動減振器自動化生產線順利下線,該生產線的投入使用,填補了我國半主動式減振器的智能裝配線的空白,也標志著淅川企業在集約化、智能化道路上邁上了新臺階。
淅減公司大力推行技術創新,與淅川縣積極淘汰污染落后企業,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密不可分。為保護水質,淅川先后關停并轉污染企業380多家,取締“小散亂污”企業200多家,大力打造總產值近百億的汽車零部件制造產業集群、年產值30億元的醫藥食品產業集群,以及新型建材相關產業,推動全縣工業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為支持工業經濟發展,淅川縣出臺《科技創新獎勵辦法》等文件,為企業創新提供政策、資金支持。整合社會優質資源,為企業搭建科技金融、管理咨詢、信息服務等綜合服務平臺。推進企業與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合作,打造研發中心,通過人才引進、對口幫扶等,邀請專家學者加入淅川“智庫”,為科技創新提供支持。
為壯大工業經濟實力,淅川縣加大項目引進力度,設立工業領導小組,強化融資、用工、用地等要素保障,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五年來,成功引進各類項目135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7個。以平煤集團為代表的“國字號”企業落戶淅川,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2020年,全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03.4億元,營業收入95.6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31.4億元,增速4.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4.2億元,利稅9億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雙贏。
全域旅游亮點紛呈
“現在來淅川玩,我更喜歡開車自駕。沿環庫公路,一路看山看水、賞花觀景、民宿里住上一晚,還有農家美食,這才是旅游該有的自在感覺!”談起淅川游玩的感受,來自南陽市的游客李先生高興地說。
淅川為何能讓人流連忘返?這與近年來淅川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密不可分。
圍繞建設“南水北調中線旅游觀光帶龍頭”的目標,淅川強力培育旅游精品。丹江大觀苑景區投資8億元重點打造沿江文化長廊、楚風樓等景點,深受游客好評;香嚴寺景區投資2億余元,建成豫西南最大的游客服務中心,服務質量顯著提高。坐禪谷、八仙洞等全面升級;駐馬山、移民文化苑等蓬勃發展,以渠首-丹江-丹江大觀苑-香嚴寺-坐禪谷-丹江小三峽為主的線路已成為省內精品旅游線路。
大力打造精品旅游項目之外,淅川縣還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深入挖掘鄉村歷史人文,打造特色村落;放大生態產業基地效應,把產業培育成特色景觀;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將鄉村打造成特色景點。丹江孔雀谷、龍泉鄉村旅游度假村、京都果園、鳳凰古寨、馬蹬白渡灘……已經成為市民假日游玩打卡的“圣地”。
為進一步激發旅游市場活力,淅川縣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假日活動。今年五一期間,荊紫關鎮舉辦首屆美食文化節,毛堂鄉舉辦首屆櫻桃節和攝影大賽,盛灣鎮舉辦橫山紅色教育基地掛牌紀念活動,大石橋舉辦觀芍藥活動。縣內各大景區紛紛出臺了惠民政策,發布多種套票、門票減免活動,極大調動了淅川及外地游客前來游玩的熱情。
五年來,淅川年均接待游客超過550萬人次,五年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過140億元,旅游業呈現出蓬勃發展和持續向上的大好勢頭,為全縣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破浪前行演繹精彩,蓄勢待發再鑄輝煌。在新的征程上,淅川縣正砥礪奮進,闊步向前,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編輯:張恒 呂瑞天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