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 實習生金萍 通訊員董鵬磊 文/圖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國網原陽縣供電公司堅持“深學”和“實做”貫通。近日,該公司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引導廣大黨員職工在服務用電客戶、助推鄉村振興、防汛保供電的路上展現“原電人”的責任和擔當。

【當好群眾的貼心“電保姆”】
“下午從地里回來一看家里沒電了,我們老兩口不識字,就讓隔壁家的學生娃幫我發了個信兒,沒想到不過幾分鐘,就把電話打過來了,還很快修好了電,咱們的服務太貼心了。”10月10日,家住原陽縣太平鎮尹莊村的尹慶田老人,對太平鎮供電所張路彬、張本賀表示感謝。
因為不識字,老人沒有聽懂正在推廣介紹的“網上國網”APP新功能。張路彬得知情況后,放棄了通過宣傳頁講解網上查詢、交費、辦電等流程,掏出自己的手機從簡單又實用的功能入手,一遍遍地反復詳解,老人這才對網上交費有了基本的了解。
“大爺,為了方便查找,我已經把我的電話號碼存入到您的手機,如果以后用電上有任何問題,您就撥打這個號碼,我們隨叫隨到!”張路彬對老人說。
為辦好群眾實事,切實解決好群眾用電難題。該公司堅持黨建引領,以客戶為中心、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縱深推進“網格化”待機式服務方式,多渠道盯緊客戶訴求,構建起全過程跟蹤服務機制,使“最后一公里”更暢通,“獲得電力”更快捷,營商環境更優化。

【助推鄉村振興的“電管家”】
“咱們的服務太好了,經常來給我們開展用電服務,還幫助降低用能成本。現在一度電比之前優惠0.08元!”9月3日,原陽縣水牛稻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段瑞,一看到原陽縣供電公司焦裕祿共產黨員服務隊就立刻迎上去。隨后,他們一起走進稻米加工車間。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脫殼、碾米、篩選、打包,工人們正在加緊趕工,把打包后的大米碼好,再一袋袋地裝運到貨車上。
原陽大米米質晶瑩剔透、軟筋香甜,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具有“中國第一米”之稱。太平鎮位于黃河故道,10萬畝的耕地面積就有8.4萬畝的水稻種植,是原陽大米的主要生產區。
鄉村振興,電力先行。原陽縣供電公司立足行業優勢,致力于服務原陽大米從種植到加工再到倉儲的升級,特別是對加工、保鮮、包裝、傳送等全產業鏈提供“一條龍”的電能替代服務,助力太平鎮把地方特色、土特產品、農業觀光旅游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產業。
據介紹,該公司堅持推廣各類的電烘干、電加工技術,滿足稻米加工的用能需求。優先對稻米加工廠的供電線路改造升級,縮短10千伏線路半徑改為絕緣導線,對10千伏線路進行合理隔斷。同時,在大米的倉儲方面,該公司推廣保溫數字化控制技術和冷庫使用熱泵等制冷技術,提供能效分析、節能咨詢以及供電、供冷、供熱的多元化綜合能源服務。

【黃河大堤上的“點燈人”】
“燈亮了,壩上亮了。”10月7日,原陽縣黃河防汛大堤上,隨著400余盞應急照明燈亮起,原陽縣陡門鄉三官廟段、靳堂鄉毛庵村段等6處沿黃控導工程運行觀測班響起一片喝彩聲。
受華西秋雨持續影響,黃河中下游河道長時間大流量行洪,控導工程面臨嚴峻考驗,加上原陽段黃河大堤附近共有31個村莊27萬灘區居民,灘區防守壓力增大。為了能讓巡堤人員夜間更清楚地觀察堤壩情況,及時發現滲水、暗涌等險情,原陽縣供電公司按照原陽縣防汛指揮部的工作部署,為防汛堤壩安裝應急照明設備。
“3人一組、一盞燈。”10月1日,原陽縣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趙偉、副主任婁丁健等4人帶隊,組織50余名焦裕祿共產黨員服務隊緊急集結,按照控導工程分段,現場依次排開作業。施工現場,隊員們的工裝早被浸濕,就算被蚊蟲叮咬,他們也沒空處理。
10月5日,隊員們又突遭陣雨,溫度速降至11度,在做好自身安全防護的情況下,隊員們冒雨在堤壩上作業。整整10小時,他們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筑牢沿黃防汛保供電的“銅墻鐵壁”。
“越是惡劣天氣,我們越是要把燈亮起來,巡堤到哪,燈就亮到哪。”夜色中,趙偉看著黃河大堤上一盞盞照明燈次第亮起,欣慰地笑了。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國網原陽縣供電公司堅持“深學”和“實做”貫通。近日,該公司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引導廣大黨員職工在服務用電客戶、助推鄉村振興、防汛保供電的路上展現“原電人”的責任和擔當。

【當好群眾的貼心“電保姆”】
“下午從地里回來一看家里沒電了,我們老兩口不識字,就讓隔壁家的學生娃幫我發了個信兒,沒想到不過幾分鐘,就把電話打過來了,還很快修好了電,咱們的服務太貼心了。”10月10日,家住原陽縣太平鎮尹莊村的尹慶田老人,對太平鎮供電所張路彬、張本賀表示感謝。
因為不識字,老人沒有聽懂正在推廣介紹的“網上國網”APP新功能。張路彬得知情況后,放棄了通過宣傳頁講解網上查詢、交費、辦電等流程,掏出自己的手機從簡單又實用的功能入手,一遍遍地反復詳解,老人這才對網上交費有了基本的了解。
“大爺,為了方便查找,我已經把我的電話號碼存入到您的手機,如果以后用電上有任何問題,您就撥打這個號碼,我們隨叫隨到!”張路彬對老人說。
為辦好群眾實事,切實解決好群眾用電難題。該公司堅持黨建引領,以客戶為中心、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縱深推進“網格化”待機式服務方式,多渠道盯緊客戶訴求,構建起全過程跟蹤服務機制,使“最后一公里”更暢通,“獲得電力”更快捷,營商環境更優化。

【助推鄉村振興的“電管家”】
“咱們的服務太好了,經常來給我們開展用電服務,還幫助降低用能成本。現在一度電比之前優惠0.08元!”9月3日,原陽縣水牛稻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段瑞,一看到原陽縣供電公司焦裕祿共產黨員服務隊就立刻迎上去。隨后,他們一起走進稻米加工車間。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脫殼、碾米、篩選、打包,工人們正在加緊趕工,把打包后的大米碼好,再一袋袋地裝運到貨車上。
原陽大米米質晶瑩剔透、軟筋香甜,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具有“中國第一米”之稱。太平鎮位于黃河故道,10萬畝的耕地面積就有8.4萬畝的水稻種植,是原陽大米的主要生產區。
鄉村振興,電力先行。原陽縣供電公司立足行業優勢,致力于服務原陽大米從種植到加工再到倉儲的升級,特別是對加工、保鮮、包裝、傳送等全產業鏈提供“一條龍”的電能替代服務,助力太平鎮把地方特色、土特產品、農業觀光旅游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產業。
據介紹,該公司堅持推廣各類的電烘干、電加工技術,滿足稻米加工的用能需求。優先對稻米加工廠的供電線路改造升級,縮短10千伏線路半徑改為絕緣導線,對10千伏線路進行合理隔斷。同時,在大米的倉儲方面,該公司推廣保溫數字化控制技術和冷庫使用熱泵等制冷技術,提供能效分析、節能咨詢以及供電、供冷、供熱的多元化綜合能源服務。

【黃河大堤上的“點燈人”】
“燈亮了,壩上亮了。”10月7日,原陽縣黃河防汛大堤上,隨著400余盞應急照明燈亮起,原陽縣陡門鄉三官廟段、靳堂鄉毛庵村段等6處沿黃控導工程運行觀測班響起一片喝彩聲。
受華西秋雨持續影響,黃河中下游河道長時間大流量行洪,控導工程面臨嚴峻考驗,加上原陽段黃河大堤附近共有31個村莊27萬灘區居民,灘區防守壓力增大。為了能讓巡堤人員夜間更清楚地觀察堤壩情況,及時發現滲水、暗涌等險情,原陽縣供電公司按照原陽縣防汛指揮部的工作部署,為防汛堤壩安裝應急照明設備。
“3人一組、一盞燈。”10月1日,原陽縣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趙偉、副主任婁丁健等4人帶隊,組織50余名焦裕祿共產黨員服務隊緊急集結,按照控導工程分段,現場依次排開作業。施工現場,隊員們的工裝早被浸濕,就算被蚊蟲叮咬,他們也沒空處理。
10月5日,隊員們又突遭陣雨,溫度速降至11度,在做好自身安全防護的情況下,隊員們冒雨在堤壩上作業。整整10小時,他們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筑牢沿黃防汛保供電的“銅墻鐵壁”。
“越是惡劣天氣,我們越是要把燈亮起來,巡堤到哪,燈就亮到哪。”夜色中,趙偉看著黃河大堤上一盞盞照明燈次第亮起,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