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平頂山市魯山縣瓦屋鎮土橋村九九鄉情公司食用菌大棚,淡淡的菇香沁人心脾,工人們正忙著采摘、包裝、裝箱,幾輛冷藏運輸車在棚外等待裝車。
瓦屋鎮以“紅鷹創業工程”為載體,創辦九九鄉情公司、堯榮菌業有限公司等示范基地,建成香菇大棚1196座,吸納1000多人就業,人均年收入近兩萬元。
近年來,魯山縣堅持黨建引領,把“紅鷹創業工程”作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金鑰匙”,采取“黨建領航、‘頭雁’領路、人才領跑”的方式,壯大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全縣55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20個村突破40萬元。
黨建領航挺起“主心骨”。該縣堅持產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強化黨對產業工作的領導。目前,該縣在葡萄、血桃、藍莓、酥梨等產業鏈上建黨總支7個、黨支部84個、黨小組1500多個,讓紅色黨建領航綠色產業,帶動村民增收、集體收益。
董周鄉五里嶺涵蓋石峽溝、群虎嶺、楊樹溝等7個村,過去被稱為“亂石嶺”。該鄉黨委審時度勢,依托嶺地鉀含量高的優勢,成立林果產業黨支部,引導群眾種植酥梨、油桃等果樹5.6萬畝,建成蜿蜒15公里的特色林果長廊,輻射帶動周邊庫區、觀音寺等3個鄉的40多個行政村發展林果種植業,使“亂石嶺”蝶變“花果山”。
“頭雁”領路帶著“群雁飛”。該縣大力實施“頭雁工程”,從退役軍人、回鄉創業人員、黨員致富能手中擇優選配村黨組織書記,開展“能力+學歷”提升行動,加大培訓力度,形成“頭雁領飛、雁陣齊飛”效應。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六星黨支部”爭創活動,將“頭雁效應”轉化為雁陣優勢,同時推行村黨支部書記領辦或創辦集體農業合作組織,擴大黨組織在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興領域的有形覆蓋和有效覆蓋,讓黨旗在產業鏈上高高飄揚。
瓦屋鎮大潺寺村返鄉創業人才雷根憲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歸雁”變為“頭雁”,帶領全村種植黃花菜500畝,年產量達150噸,年收益600萬元左右。雷根憲還創建了堯榮菌業有限公司,把瓦屋鎮打造成了香菇小鎮。觀音寺鄉太平堡村黨支部書記常其峰帶領村民以地入股、以工入股,大力發展林果種植、家畜養殖等特色產業,巧打產業牌,使村集體經濟突破40萬元,年年為全村村民繳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費用。
人才領跑點燃“加速器”。該縣積極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圍繞破解產業難題,組織180名“懂經濟、會經營、技術精”的“土專家”“田秀才”成立科技服務團,聯鄉扶村,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圍繞“墩苗育苗”,選派551名第一書記、227支工作隊和1018名工作隊員駐村鍛煉,為基層帶去新思路、好點子。同時,出臺激勵措施,實施人才回歸工程,大力推進在外人員返鄉創業,助推鄉村振興。
辛集鄉張莊村黨支部原書記張平洋深入鉆研葡萄種植技術,帶頭試種優質品種,使畝產值達15000多元,被推選為鄉葡萄產業黨總支書記。在張平洋的帶領下,28個村連片種植葡萄1.2萬余畝,產值超億元。張良鎮閆洼村返鄉創業黨員杜飛飛,牽頭成立魯山縣圣農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種植生姜2000余畝,畝均收入2.5萬余元,安排100余名留守老人和婦女就地就業。今年,杜飛飛高票當選閆洼村黨支部書記。
“我們將以黨建為引領,把‘紅色力量’注入產業發展,讓黨支部帶產業、黨員帶群眾,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魯山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姚金鋒表示。 (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