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著黨旗闖市場’,借助黨組織力量,我們不但貫通了生產、管理、銷售全鏈條,還強化了‘做強產業、做好產品’的理念。如果沒有黨組織的引領,僅靠一家一戶的‘市場路’是很難走通的。”11月28日,魯山縣董周鄉林果產業黨總支書記段瑞強說。
近年來,魯山縣堅持產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服務就跟進到哪里,著力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將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動力,上演了黨建融合產業發展的魯山實踐。魯山縣的經驗做法入選中組部組織二局組織編印、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的《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案例選·扛起責任》一書。
組織共建,挺起產業“主心骨”。經過多年發展,魯山縣形成了一大批發展態勢良好的農村產業,但大多是種植戶單打獨斗,規模較小、效益較低,制約了產業發展。為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壯大特色產業,魯山縣按照“地域相連、產業相近、優勢互補”原則,積極探索“村村聯建、村企聯建”發展方式,組建黨建聯合體。在村組,把從事相同、相近產業或有同類產業意向的黨員編為一個黨小組;在鄉鎮,根據擴大規模、連片發展需要,把各村產業黨小組組建為產業黨支部;在縣級層面,對于從事同類產業黨員人數多、產業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聯合成立產業黨總支,逐步形成黨建鏈引領產業鏈、產業鏈催生經營鏈、經營鏈帶動增收鏈的大黨建融合格局,助力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為把硒梨產業做強做大,該縣組織部門在硒梨種植核心區董周鄉建立了林果產業黨總支,成立硒梨種植協會,注冊了“魯山硒梨”商標,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林果種植5.6萬畝,形成了綿延30公里的特色林果經濟帶,年產值3億元。昔日的荒山坡地,如今變成了“金山銀山”。
目前,魯山縣在產業鏈上成立了10個產業黨總支、101個產業黨支部,挺起了產業發展“主心骨”,培育形成了香菇、葡萄、硒梨、旅游等十大特色產業,實現了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富一方百姓的目的。“以黨組織為媒介,打破了條塊分割、封閉運行的傳統產業發展格局,推動產業發展由農戶的‘獨角戲’變身產業發展的‘大合唱’,走向了共同致富的‘大天地’。”魯山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凱說。
黨員共管,產業發展當先鋒。魯山縣產業黨組織把從事產業發展的農村黨員、企業黨員,以及服務產業發展的行業部門黨員集聚到產業鏈上,設崗定責,認領政策宣講、技術指導、銷售服務等產業發展示范崗,在產業發展中挑大梁、當先鋒,為產業發展提供“一體化”服務。同時,把奉獻意識強、致富帶富能力強的黨員產業大戶、黨員致富能手推選為產業黨組織書記,配齊配強產業發展“領頭羊”。辛集鄉葡萄產業黨總支書記張平洋是葡萄種植能手,嫻熟掌握了架改、套袋、膨果等技術。他組織黨員帶頭試種優質品種,推廣先進經驗,為種植戶講解種植技術,解答疑難雜癥,提高了產品質量和效益,幫扶853戶貧困戶增收致富。庫區鄉產業黨總支組織黨員開展“一名黨員和一名致富能手聯系幫帶一戶種植戶”的“2+1”幫扶活動,建立幫扶對子,打造黨群致富聯合體。該鄉東許莊村黨員黨憲坤結對幫扶種植戶30余戶,為他們傳授藍莓種植技術,幫助大家籌措起步資金,走上了致富路。“我現在一年種植藍莓能賺1.5萬元,真沒想到‘小藍莓’成了我脫貧致富的‘金果子’。”東許莊村脫貧戶楊雙利說。
發展共贏,黨群攜手奔富路。產業聯合黨組織的建立,發展壯大了本地特色產業,培育了十大特色產業園區,也增加了大量就業崗位,帶動2.2萬戶6.5萬名群眾增收,保障了群眾安居樂業。“怎么也沒想到能靠種血桃脫貧致富,這兩年俺家蓋了新房、買了汽車,日子越來越好。”熊背鄉大年溝村村民閆魯峰言語中透露著喜悅。該村曾是個山溝里的貧困村,黨支部帶領群眾發展血桃產業,全村種植面積從800畝發展到4000余畝,并成功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魯山縣發揮聯合黨組織整合產業資源的匯聚效應,推進人才、資金、技術下沉產業鏈,破解發展難題,為產業振興提供有力支撐。整合行業單位服務資源,在產業鏈上組建縣農業科技服務團和25個鄉鎮分團,分包聯系產業項目,手把手教技術、帶項目。服務團還利用“掌上紅鷹”APP視頻功能,對群眾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線會診、“對癥下藥”。
目前,農業科技服務團已開展產業技術幫扶9800多次,培訓群眾4.6萬余人次。該縣還選派556名駐村第一書記、471名駐村工作隊員入村幫扶,為基層創新創業帶去了新思路、新點子。“近年來,魯山縣立足農業大縣發展優勢,圍繞‘黨建+產業’作文章,激活黨建資源、培育特色產業,推進了強村富民。下一步,我們將以融合黨建為突破口,使黨建的‘融合劑、催化劑’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進一步推動特色產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魯山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姚金鋒說。
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