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凈整潔的入戶路,綠意盎然的小花壇,各色綠植盡情舒展的庭院,整潔溫馨的居室……這些畫面讓你感覺和以往的山村風格肯定不一樣!
這是走進南陽市西峽縣回車鎮?子嶺村給人的第一印象。“過去由于村集體經濟薄弱,各項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道路不通,到處都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是常態,村里人留不住,外地人不愿來,雖有風景秀麗、生態良好、物產豐富的優勢,卻守著大山,祖祖輩輩受窮。你看現在,村子里面有了活動廣場,還有老年人鍛煉身體的體育設施和文化廣場,家家戶戶都栽滿了花花草草,里里外外都變了一個樣;這些都是我們的王書記和他們班子干部帶著我們大家一鋤頭、一掃帚干出來的!”
提起村子里的變化,73歲的村民王保華老大爺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變得滔滔不絕,笑得合不攏嘴。“我們比較信任他們(村干部),王書記雖然年輕,但是他在這里很有威信。他們只要喊我們干,帶著我們干,全村的人就跟著他們村干部把事情做好!”從村民王保華的口中可以看出,正是有了村干部身先士卒的辛勤工作和領導執行力,才有了如今?子嶺村舊貌換新顏這樣巨大的變化。
“沒想到有生之年,能看到村里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鄉村振興’提得好,我們村的黨員干部們干事創業勁頭足,讓我們老百姓可以得享這樣的美好生活。”村民袁長建向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高興地說。
走進村民袁長建的家,只見房屋寬敞明亮,彩電、沙發等一應俱全,他高興地說:“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家里水、電、網絡什么都通了,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好了,現在的生活實在太幸福了。” 回憶過去的生活,76歲的老黨員袁長建老人眼里泛著淚花。原先,貧窮的小山村受環境制約,種植的傳統農作物和養殖的家禽、牲畜等基本上都是自產自銷,勉強維持溫飽。“現在,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門口,還裝上了路燈,出門散步什么的也方便了很多,這些都是人居環境整治帶給我們的實惠。今后,我們會靠自己的努力守護好這份幸福,讓我們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人居環境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續鞏固成效。這其中,廣大村民和基層干部的作用缺一不可,既要不斷培養村民維護環境衛生的主人翁意識,也要不斷增強“兩委”干部的責任意識和工作水平。?子嶺黨支部書記王世平向認為,“攻堅行動讓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大大增強了。家家戶戶都自覺做好門前屋后的垃圾清理,積極主動投身到人居環境整治攻堅工作中,形成了‘人人講究衛生 戶戶扮靚家園’的濃厚氛圍。”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子嶺村的美麗和整潔并不是“與 生俱來”的,曾經也有發展慢、“臟亂差”等“頑疾”。環境就是民生,?子嶺村緊緊圍繞回車鎮黨委政府的“345”工作機制,開始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村干部帶頭,先改拆自家旱廁,之后逐戶做工作,這一舉措得到村民的積極響應,村內共改廁404戶,道路鋪油16000余平米,硬化道路6000余米,安裝太陽能路燈454盞,污水管網1800余米,污水處理站兩座,新建游園4個,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通過健全獎懲監督機制,激發村民收拾、裝扮自家院子的熱情,大家都以能夠獲得“文明衛生模范戶”為榮。
昔日沉睡的破落小山村,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被慢慢喚醒,搖身一變成為禪意滿滿的田園村落。小小?子嶺村的變化,村民們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也是整個回車鎮和西峽縣“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建設的一個縮影。
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