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鄉村綜合治理,實現強村富民。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圈李村“第一書記”甘泉,積極響應政策,深入基層,運用自身經驗特長,結合當地實際精準施策,高質量賦能鄉村振興。
“夏天給俺弄哩單衣裳,現在給俺弄的棉衣、棉褲還有保暖衣。來到這都照顧俺,對俺可好。”談起甘泉,圈李村村民陳貴榮這樣說道。
今年81歲的陳貴榮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孫子和一個患有殘疾的女兒,生活一直不富裕。她口中所說的就是圈李村現任駐村第一書記,甘泉。
2020年3月,身為平頂山學院外語系一名計算機教師的甘泉,懷著對鄉村生活的美好向往,主動請求來到郟縣堂街鎮圈李村擔任第一書記。從聽不懂鄉音到現在村里公認的“好村官”,他更是村民致富路上的“領頭雁”。
依托圈李村原有的農業基礎和依山傍水的區位優勢,經過一段時間考察后,甘泉和村兩委干部商議,決定將羊肚菌產業發展為產銷一體化基地。他先后帶領村干部去到洛陽等地“取經”,又與平頂山學院精準“博士服務團”達成意向合作,在原有閑散零星的種植基礎上,推行“公司+雇工”的經營模式。從個體戶種植,發展到帶動周邊四個村,畝均年收入可達兩萬元。今年7月,村兩委又拿出50萬專項資金新建羊肚菌大棚28座,準備發展羊肚菌粉、養生湯等附加值更高的農產品。
對于圈李村的經濟發展模式,甘泉也有自己的打算。“為了適合當地經濟的發展,我們把種植基地的經營模式設計成了"公司 + 雇工 + 投資主體 + 種植基地"這么一種利益鏈接模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周邊的閑散勞動力前來務工,增加他們的收入?,F在我們已經從一村一品跨越到多村一品,足不出戶,收購方就把羊肚菌收購走了。”
與此同時,甘泉還利用省派第一書記專項資金建設了165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目前已并網發電,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余萬元。
因地制宜產業興。圈李村在不斷地試驗和探索中走出了一條頗具典型性的發展模式,特色產業不斷深挖,產業鏈條縱深發展。目前,已形成了由“黃”——花生深加工、“綠”——光伏電廠、“紅”——紅牛養殖、“白”——艾草種植、“黑”——羊肚菌基地的“五色”產業矩陣,一年下來總收入在300萬左右。其中一大部分的產業收益都用于設立環衛工、電站管理員等公益崗位,真正實現產業反哺和惠民利民。
鄉村振興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甘泉坦言:“來到這個村之后,我就深深地感覺到,這個村是一個自然資源稟賦非常好的一個村。從過去(收入)基本為零,甚至負債,發展到現在每一年村集體經濟穩步增長。今年村集體的創收已經達到了33.5萬元。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帶領村兩委,帶領我們的駐村干部,把咱們村建設得更美好。按照鄉村振興的目標,帶領群眾共同奔向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