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張治中 通訊員 鄭娜 聶傳青
他無論在哪一個崗位上,都以過硬的業務素質、精良的辦案質量、公正的審判作風贏得了當事人的信任和贊譽,用奉獻和擔當詮釋了一顆為民初心。2017年榮立個人三等功,2021年榮立個人二等功,并多次被評為青年崗位能手和標兵共產黨員。
他就是姚雷,2009年懷著對法官職業的崇尚和向往,邁進了懸掛著國徽和天平的“殿堂”,先后在內鄉縣人民法院辦公室、師崗法庭、湍東法庭、執行局等部門工作,現任內鄉縣人民法院馬山口人民法庭庭長。
傾情調解 定紛止爭促和諧
姚雷所在法庭受理的民事案件多是鄰里相爭、夫妻不睦、土地糾紛、提供勞務、侵權傷害等案件,為群眾處理好每一件瑣碎的小事,是他長期在工作中秉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些看來瑣碎的小事,對群眾來說就是迫切要處理的大事、難事。
孫某和齊某同為某村居民,多年來一直比鄰而居,兩家共用一條通道,后院的羊圈也相鄰。后因齊某家的羊圈年久失修,圍墻發生傾斜,齊某便對羊圈進行了補修。在補修過程中,齊某私自將羊圈范圍擴大,占用了兩家共同的通道,由此發生糾紛而對簿公堂。在認真研究案情的基礎上,姚雷認為雙方當事人系多年的鄰居,如果能調解結案就可維系兩家多年來的關系,化干戈為玉帛。為此,他3次深入農戶家中,實地勘察羊圈情況,攜帶皮尺到兩家后院及羊圈進行測量,用事實和數據說話。同時,耐心做當事人的思想工作,講法律、講道理,算羊圈大小、講鄰里關系,通過扎實的調解工作,雙方握手言和,一件鄰里糾紛畫上圓滿的句號。
正因他注重講究調解藝術,在日常工作中姚雷摸索總結出“四心調解法”。即,居中調解要有公心、對調解工作擁有耐心、在調解過程中堅持恒心、促成調解貫徹誠心。因此,在他所審結的案件中,調撤率達70%以上,并且有執行內容的案件90%得到兌現。因大量案件調解結案,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當地,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廉潔自律 嚴于律己樹形象
“清正廉潔,公正執法”是姚雷工作中的一貫追求。在辦案中,他嚴肅執法,禮賄不要、說情不理、請吃不到,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始終保持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良好形象。姚雷認為法院是人民講理的地方,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堤壩,作為一名法官,應做到人情說不倒、權勢壓不倒、金錢買不倒,永遠保持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
“‘一枝一葉總關情’,不管處理的案件再簡單,矛盾再小,都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姚雷說。
在一起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被告李某是姚雷多年未見同學的親戚,多次電話聯系提出讓他處理案件時照顧一下被告,并專程從外地趕回來要請姚雷吃飯,對此他委婉拒絕。姚雷深知,如果照顧了被告,原告就得不到法律公正的保護,法律的尊嚴也就無從談起。姚雷未受到任何干擾,公公正正地辦理了該起案件,原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被告與他的同學失望地走了,從此他的同學再未與他有任何聯系。對此,他心中也很難受,但又一笑以置之,“我要堅守職業信仰,任何時候也不動搖。”姚雷說。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姚雷就是這樣一位基層法官,鐵面無私,處事沉穩,機智勇敢,面對上山下鄉的勞累,他無怨無悔;面對情緒激動的當事人,他真情相待;他手持正義天平,腳下沾著泥土,心中懷著人民,憑著對法官職業的尊崇和對人民群眾的無限忠誠,在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堅定前行。
情系百姓 注重方法出成效
群眾利益無小事,在許多百姓心中,仍然存在“厭訴”的心理,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選擇到法院打官司,一旦選擇訴訟,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案件,都會影響到百姓的切身利益,甚至是今后一生的生活,更會影響到百姓對法院和法官的評價。
因此,對來法院的每一位當事人,姚雷都熱情接待,對每一件案件,都悉心處理。他時常說:“要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當事人,真正做到想當事人之所想、急當事人之所急、憂當事人之所憂,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每一件案件。”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有一天中午,姚雷剛下鄉調解完一起糾紛案,回到法庭已是中午,正準備吃飯休息,卻來了兩位因山林糾紛爭執不休的當事人,姚雷放下碗筷,耐心聆聽當事人的訴求,快速抓住案件的爭議焦點。為了讓當事人心服口服,他又和當事人一起到山上勘驗現場,山路異常崎嶇,到達目的地后,當事人被姚雷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所折服,雙方均表示其實沒多大問題,愿意自行協商解決并當場撤訴。
矛盾化解了,姚雷卻餓著肚子,對此他早已習以為常。姚雷總對身邊的同事說:“矛盾化解了就好,咱餓一頓也不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