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肖風偉 通訊員 祝鶴 楊軍
4月的信陽羅山,大地春潮涌動,萬物復蘇,處處充滿生機和希望。周黨蓮花農機合作社育苗大棚里,傳來陣陣轟鳴聲,這是年前新農人包乃勇投資100余萬元在豫南首次新引進的三臺機器人正在作業。
只見一人快速地為水稻育苗播種機補種、鋪土、播種、覆土……一人熟練地操作機器來回作業,垛碼機器人熟練地用機械臂完成秧盤抓取,搬運,翻轉,對接,微調角度等三維空間移載動作,為物料上下線和生產部品組裝提供極理想的搬運和組裝。
一盤盤秧盤擺放整齊,育苗作業一氣呵成,完成一塊秧盤只需幾秒鐘,三臺機器人設計速率是5000盤每小時,平均一臺每小時搬轉秧盤1500余盤,原先每臺流水線每小時800盤,現提高工效1倍。
人閑機不閑,合作社為充分打開市場,節約勞動力成本,完成由“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輻射為羅山周邊近20萬畝水稻批次提供育秧、機插、田間管理等技術支持,新農人完成由“會”種地到“慧”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