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對河南高等教育的深切牽掛,11月29日,省委書記謝伏瞻赴鄭州大學、河南大學,走進國家重點實驗室,看科研實力、問發展重點,察優勢學科、問人才引進,深入調研“雙一流”建設工作。河南將如何推進“雙一流”建設?如何抓住機遇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讓我們一起隨著謝書記的這次專題調研來看一看、聽一聽。
河南“高校造”
到底有多牛
謝伏瞻調研的第一站來到了河南大學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我省依托高校建設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水資源短缺是限制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干旱所造成的損失幾乎是其他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總和。
“我們的研究就是如何讓棉花既少喝水又高產量。”實驗室負責人介紹說。
由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主持的“植物應答干旱脅迫的氣孔調節機制”課題,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讓植物自己“學會”節水。該課題獲得了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當年一等獎空缺),填補了河南省在此領域的空白。
在抗體藥物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科研人員向謝伏瞻展示了一種新型抗擊癌癥的抗體藥物。
這種抗體最大的特點是特異性和選擇性。“也就是靶向性更好,能自主識別癌細胞和健康細胞。”聽完“專業”介紹,謝伏瞻隨即通俗地回應說。的確如此,抗體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它只針對癌細胞進行“精準打擊”,從而大大減少病人的痛苦,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該實驗室代表成果是心肌梗死治療抗體(迪爾辛)。在醫學實驗中,這個藥物能讓老鼠的心梗面積減少44%,豬的心梗面積減少75%,猴子的心梗面積減少85%。由此可以推測,這個藥用在人體上的效果會更好。謝伏瞻聽后連連稱贊。
一流的學科
需要一流的人才
建設“雙一流”,人才是首要因素。
在河南大學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謝伏瞻與在讀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親切交流,詢問他們的學業和生活情況。“一流的學科需要一流的人才。”謝伏瞻鼓勵青年學子們學好真本領,勇于創新,爭做有用之才。
謝伏瞻還給學校如何培養人才現場“支招”。他建議可以采取國內、國外雙向培養的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鄭州大學綠色催化中心是鄭州大學化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研究機構,重點研究綠色催化反應和過程。在綠色催化中心,謝伏瞻詳細了解中心產學研情況,鼓勵團隊研發出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在河南本地實現轉化。
綠色催化中心的研發團隊集聚了中科院院士、國家級千百萬人才、長江學者等一大批高精尖人才。同時,中心還不斷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在新進引進的人才中,既有清華大學的博士、“海歸”,也有不少“洋面孔”。謝伏瞻真誠歡迎他們來到河南,為河南“雙一流”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2020年的“小目標”
需要“大奮斗”
建設“雙一流”,鄭大、河大不約而同制定了2020年的近期“目標”。
鄭州大學的目標是,到2020年把鄭州大學建成國家一流大學。對此,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解釋說,對于鄭州大學來講,要在2049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學,2020年必須完成國家一流大學建設的階段目標,這個“坎”是必須要跨過去的。
即使是階段性的“小目標”,面臨的挑戰可真不少。部屬高校多為研究型大學,地方大學基本上都是教學研究型,要實現這樣的轉變難度不小。而且高層次人才的缺乏,也難以形成競爭性的發展優勢。
劉炯天表示,到2020年鄭州大學將完成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布局,形成理工文醫農的一流學科布局,臨床、化學、材料三個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標準,完成研究型大學的治理結構和文化建設,學術產出、服務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河南大學的目標是,到2020年生物學學科順利通過考核,力爭生態學學科、黃河文明學科群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到2030年,生物學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生態學學科、黃河文明學科群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更多學科進入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鄭大、河大雙雙入選“雙一流”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高等教育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性突破。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
入圍“雙一流”,事關大局,著實不易;托起“雙一流”,更需高標準,更要靠實干。因為三年后國家要考核,考核不過關,誰也交不了差。這既要靠高校自身努力,也要靠政策和各方支持。
“我們絕不能辜負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不辜負全省人民期盼。”謝伏瞻的話擲地有聲。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路在腳下。目前存在哪些困難、突出解決什么問題、任務如何落實、責任怎樣承擔,都要“捋一捋”,搞個清單,夯實各方責任,確保各項規劃部署落到實處。
冬天的校園,即將飄雪,與會同志卻感到暖意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