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丁連營 通訊員 張勝軍 宋獻忠
“疫情”是一面鏡子,反應人世百態。但在許昌市建安區教育體育局全員看來,疫情既是黨性的“試金石”,也是能力作風的“大閱兵”。
2022年是建安區教體系統的“能力作風建設年”,全區廣大教育工作者努力學習提能力,對照檢查強作風。在此輪疫情大考中,交出了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以上率下,第一時間投入“戰疫”
5月3日,建安區教育體育局緊急接到區疫情指揮部指令,接管區委黨校集中隔離點。
建安區教育體育局黨組高度重視,迅速落實接管方案,由局黨組書記、局長李鐵帶隊,并在報名的眾多志愿者里,綜合考量能力作風、實戰經驗等因素挑選了15名政治覺悟高、擔當意識強的黨員志愿者,即日進駐隔離點。
進駐隔離點后,李鐵迅速召開疫情防控籌備會議,立刻成立了黨校集中隔離點臨時黨支部。
在臨時黨支部的協調下,建安區衛健委、黨校、公安、環保等單位迅速成立了隔離點工作專班,緊張有序地組織迎接第一批隔離人員入住的準備工作。
5月4日上午11點30分,連續奮戰了26小時的教體局志愿者們終于迎來了他們的“客人”——第一批隔離人員。
全心全意,事無巨細關懷“到位”
疫情之下,流調信息至關重要。
隔離點臨時黨支部下設的信息聯絡組發揚作風,克服人員入住倉促、基礎信息缺失的困難,通過電話回訪、醫務詢問等渠道認真詳細統計人員信息,上至84歲的老人,下至6個月大的嬰兒,身份證住址與實際居住信息分別填寫無誤,實際住址精確到單元房間號、村組;聯絡信息與身份證信息二次核對,保證準確無誤;隔離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健康監測信息1天2報;向多個相關單位和部門每天報送各種信息,為隔離點正常運轉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人文關懷組克服辦公條件缺失、生活環境艱苦的困難,貼心服務、精準服務,大到房間設施、用品配備,小到一片藥、一瓶水、一句話,時時事事處處把隔離人員當成自己的家人來對待。對4名少數民族隔離人員,人文關懷組尊重他們的民族習慣,想方設法滿足他們的要求;小朋友吃不慣供應的飯菜,適當提供健康小零食給他們;一位隔離人員上火嗓子疼,從接電話到送藥,交代用藥事宜和其他交流,4次通話近20分鐘;個別老人無智能機,生活枯燥,就給他們送去報刊。人文關懷組的4名組員人均日通話400分鐘。
后勤保障組負責隔離對象和工作人員的生活保障,以及隔離點各種物資的保障工作。組員們積極對接指揮部,爭取配發到足額的醫療物資和基本生活保障物資;針對隔離人員提出的一些生活需求,向上級匯報籌措資金采購物資,盡力滿足隔離人員的要求;克服運輸難題,想各種辦法聯系車輛,保障物資順利運輸到隔離點內。
全員上陣,黨性、作風化作“戰疫”力量
15名黨員志愿者有著太多的故事。
志愿者張勝軍2022年1月就隨教體局志愿服務隊進駐許昌陶瓷學院集中隔離點做過18天志愿服務,有著豐富的隔離點志愿服務經驗,消殺、信息、安全、保障、資料都有涉及。這一次,他又是主動報名參戰,積極投入到抗擊疫情的一線工作中。
志愿者施展也曾在許昌陶瓷學院集中隔離點人文關懷組做志愿服務,成功處理隔離人員心理問題十幾起,有效預防了隔離人員的意外事件發生。聞戰必爭先,這一次,施展毅然將剛滿6歲的孩子托付給家人,再次來到隔離點,同樣在人文關懷組,主動與被隔離者溝通,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訴說。
15名志愿者先后克服物資緊張、條件艱苦、巨大風險等難題,知難而上,勇于“逆”行,既明確分工,又密切配合,無怨無悔地為隔離人員服務。
隔離點僅有的一棟樓作為醫學觀察區使用,在最初的幾天里,志愿者們無地方辦公,進板房;無法用網絡,連熱點;無房間休息,睡草坪;擔心如廁次數多影響工作只好少喝水……
但他們一邊緊張工作,一邊加強學習,學習各種防疫知識,重點學習《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疫情防控核心技術規范(試行)》,新老結合,迅速熟悉業務,從技術層面保證隔離點安全運轉。
越是最危險、最緊急的時候,才最能夠提升人的能力,也最能淬煉人的黨性和作風。面對疫情,建安區教體局志愿服務隊在臨時黨支部的領導下,正在為全面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頑強地戰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