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許昌市鄢陵干部群眾再次挺身而出.......
從5月6日接到通知建設新冠疫情隔離點到5月8日晚上8點隔離人員開始入住,僅用時不到72小時,就將黃龍社區尚未交付使用、配套設施不完善的住宅樓,打造成了可居可住、生活用品齊全的集中醫學觀察隔離點,創造了從基礎設施續建到第一批隔離人員入住的“鄢陵速度”。
“關鍵少數”帶頭 吹響以快制快沖鋒號
人民生命大于天。
疫情當前,速度就是生命,疫情就是命令!
為加強對黃龍社區新冠疫情隔離點工作的領導,縣里成立了以縣政府副縣長李文龍和縣政府副縣長金俊山為指揮長,縣住建局局長、縣交通運輸局局長、鄢陵醫院董事長為副指揮長的黃龍社區新冠疫情隔離指揮部,并從縣公安局、鄢陵醫院、住建局、交通局、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抽調精干工作人員370余人,充實到指揮部中,具體負責柏梁隔離點的改造提升工作。指揮部下設“一辦八組”,分別由縣交通局和住建局8名人員組成辦公室和信息聯絡組、漢風救援隊負責防控消殺組、鄢陵醫院負責醫學觀察組和病例轉運組、縣公安局11名干警組成安全保衛組、縣住建局12名人員負責后勤保障組、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人文關懷組、縣住建局負責督導檢查組。指揮部領導靠前指揮,精心謀畫點位設置、人員安排、場地布局和制度制定,帶領廣大干部群眾一心撲在物資保障、規范運作、防控消殺等工作上。
黨員干部的鋼鐵意志 筑起抵抗疫情的堅強堡壘
世上沒有天生無畏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隔離點原為黃龍社區,系新農村社區改造項目,自2010年開工建設,2014年建成以來,近十年間一直閑置未曾入住,建筑主體和基礎設施缺乏管理維護,房屋老化嚴重,滲水、漏水現象層出不窮。
面對許昌市下達的隔離點建設任務和實際需要,鄢陵縣委、政府領導親自盯、具體抓,相關單位倒排工期、掛圖作戰、通力配合,嚴格按照要求,落實標準化設計,投資金額近3000萬,抽調住建、電力等單位人員近千人施工建設,從5月6日接到任務開始,晝夜不停、并聯施工。
針對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水電網絡等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因地下管網老化,供水壓力過大擔心水管爆裂,壓力過小樓上又供不上水,指揮部制定《黃龍社區保水方案》和《黃龍社區保電方案》,由縣住建局組織專業施工人員搶修泵房,重新設置井泵,保證供水需求;由國網鄢陵供電公司修建變壓器,架設線路,完善電力供應。在住建局完成房內設施改造,縣婦聯、柏梁鎮等單位完成室內衛生保潔后,由住建局和漢風救援隊將被服日用等物資分發運送上樓。同時完成辦公區域網路網絡全覆蓋,確保各方信息渠道暢通,為集中隔離點建設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堅守、救援、互助.......在鄢陵,在隔離點建設現場,戰“疫”中涌現出多少“乘風破浪”的力量,他們披上“雨衣戰袍”,沖鋒陷陣,以希望贏得希望,架起了一個個生命通道,共同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強防線。他們撐開來是傘,為人民遮風擋雨;俯下去是牛,為百姓鞠躬盡瘁。
貼心關愛被集中隔離人員 書寫新時代的大愛無疆
由于隔離人員都是緊急隔離,難免會出現缺東少西的情況。
針對隔離人員反映問題雜、訴求多的情況,他們創造行的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優化快捷傳遞處理反饋機制:信息收集——分類交辦——承接籌備——事項辦理——結果反饋。
民間救援組織漢風救援隊主動請纓,負責整個隔離點的消毒消殺和隔離區內部的物資轉運工作,一日三餐和各種日常所需物資加班加點也要按時輸送到位。
為解決被隔離的許昌學院334名師生和其他學齡學生的網課需求問題,指揮部收集學生信息,辦理上網流量卡,滿足師生網課需要。
為了保障隔離人員的飲水安全,指揮部安排送水工按需求提供飲用礦泉水,同時協調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加強隔離區內外信號發射接收,保證隔離人員手機通訊娛樂,愉悅心情。隔離點內還配備了常用藥品、婦女用品等物資,應對一些老人、兒童和病人的一些特殊需求。如果出現問題,工作人員以及志愿者都會在第一時間幫助解決 ,并安撫隔離人員情緒,并由專門人員進行電話抽查和回訪。
按照工作安排,由鄢陵縣住建局在做好黃龍社區隔離點建設工作的同時,落實好承擔的后勤保障工作。縣住建局抽調10余名精干力量,成立后勤保障組,日夜奮戰,克服當前物流不暢,用品短缺的困難,多方溝通協調,加大采購力度,最大限度滿足隔離區防疫需求,并安排專人進行物資的清點發放,高效完成了防疫物資的供應和儲備。
同時選派專人進駐隔離區,帶領水電工程人員提供24小時服務,解決用電和供排水問題。在微信上建立分區微信群,采用程序接龍方式,收集隔離人員反饋信息,公布工作人員的聯系方式,當天問題當天解決。針對信息不詳細的情況,一對一進行電話溝通,逐一核對,確保物資發放及問題解決效率.......
“大疫大災見初心。提升能力、鍛造作風、實干立身、爭先出彩,啥是實干立身?就是在危難之時顯身手、急難愁盼解危局。”5月16日下午,已連續在安置點工作了10天10夜、每天只休息4、5個小時的鄢陵縣住建局一級主任科員、隔離點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郭廣田深有感觸地說。